今天在我们的活动现场汇聚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商业领袖、创新经营者,他们将通过演讲、对话的形式解读“质造”新内涵,探寻企业高品质成长路径。

vbox13065_EASU3143_134811.jpg

以下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企业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在IQF2020国际质造节上主题演讲的精彩内容,由云现场整理。


    刚才听了李老师的演讲,感触深刻,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消费行为要进行一些再定义,我们的生产行为也需要进行一些再定义。
    比如说以前我们要完成一单的消费行为,会去追求消费对象的品质,或者说是要求的质量。现在的新消费时代,消费本身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功能,比如现阶段,到一个高档的酒店吃一顿饭,往往会拍照发朋友圈,如果到国外旅游,到巴厘岛潜水的话,如果不拍照不发朋友圈的话会觉得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的消费行为、我们的生产行为,希望这种行为得到圈子朋友的认可,这本身也给予了我们一种启示,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行为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个融合的中介、链条可能是文化、可能是平台,也可能是广义意义上的质量、品质等等。
    在这里很多企业家分享了对于内部的理解,很多企业家表示企业是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完成了,比如说社会上一些问题的解决,依靠产品和服务解决了某些社会上的痛点问题,这个痛点问题可能不是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也不是满足我们的情感需要,可能是渗透到我们的价值观。比如说有一些产品是针对环保问题的,有些产品是针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入学的问题,有些是针对我们社交中的某种焦虑,满足某种情感的要求。
    当前的时代下,消费行为、生产行为,传统意义上与经济行为都打上了社会的印记,从另外一个维度讲,企业承担的不仅仅是公民角色,企业承担的社会角色对产品的品牌构建的某种影响。
    社会责任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在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中,认为是对企业承担的一些额外的附加成本,社会的功能应该由政府承担,由公共服务组织承担的,而现在我们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其表现是因为自己产品的服务参与到解决问题中,在座的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概念。
    商业文明从来不缺乏我们的责任担当,也不缺乏我们的社会价值意识,传统的文化里面本身有仁和义这样的价值理念,特别是明清以来,我们的思想文化从儒家伦理转向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觉得通过科举考试的路径越来越狭窄了,不再考状元了,更多地是把报国的情怀,从伦理文化转向了商业战场,让伦理价值与商业结合而不单是与官位结合,很多优秀的商人推出了商业报国的行为。构成了我们中国商业中非常重要的基因。
    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可以看得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的企业在自己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担当上,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一些企业,在同样的生态圈里,我是搞制造业,你是搞制造业,同样生产衣服和鞋帽,在同样一个领域里面,如果承担社会责任,我不排污,不向社会提供虚假、劣质的产品,我的竞争对手可能这样做了,随意地向自然环境排污,随意地提供伪劣产品,甚至进行财务造假。
    这就意味着越不讲道德的企业、不讲社会责任的企业占尽了便宜,好的企业在竞争之中被驱逐出去了,这样的逻辑价值推演下去的话,会变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的商业有没有可能向善呢?新消费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重新定义这样一种新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和品质观念。
    可以看到,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选择机制,会把优秀的企业从中选择出来,比如说这代人都经历过了,随着市场的发展,产品越来越多了,从有发展到要求有好的东西,从好的东西慢慢发展成为优的东西,从优的东西转变为追求美好的东西。
    在地铁站上可以看到“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样的广告语。我们一起聚餐的时候,朋友会说少用几张餐饮纸吧,这样起到了对于生态进行保护的作用。我们都有两种身份,一个是消费者的身份,二是我们是社会的公民,把我们的价值理念渗透到消费理念中,我们花的每一张钞票都是一张选票,选出我们认为好的企业。这是一种变化,这样的变化其实悄悄在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企业。
    不仅是消费者这样,统治者有着绿色经营的理念,会越来越多地把资金投向入场的企业,一些大型的企业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的时候会进行社会责任的审核,比如进入欧美市场的时候,要提交相关的报告。这是内涵的变化,这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一个美好的善的价值观融合到商业竞争中。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我们觉得随着市场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会把文化、把价值观、把消费的理念带来一些深刻的改变,如果这个改变不断地深化,我觉得我们的品牌可以期待、我们的责任可以期待、我们的未来也是可以期待的,这是我的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