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盐田预选赛区生物医药赛暨深圳创新创业投资大会盐田分会场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盐田区科技创新局、深圳力合生物科创有限公司承办。本次赛事活动旨在发掘生物医药行业的明星团队,落地优秀项目,促进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和成果转化,为盐田区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开局,适配科创要素、打造科创体系、注入科创动能。

以下为企业组路演人谭震带来的精彩路演:新型神经系统镇痛多肽类药物的研发,由云现场整理。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好。

   我是深圳瑞健生物公司的创始人和总经理。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神经系统药物开发。

   首先我们将从这几方面介绍我们的项目,我们研发团队来自于海外,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我们合作伙伴主要来自于中国大学和实验机构。我们研究药物方向是镇痛药物,镇痛药物在中国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每年都有17.4%的复合增长率。为了避免药物出现失败,保证成功概率,所以我们选择了化合物是目前在临床上成功使用、非常可靠的镇痛多肽药物。通过分子结构的改进,把药物的给药方式和分子结构进行了改变。我们具有全球独家的知识产权,后续研发管线也非常丰富。

   我们公司成立于2019年,专注神经系统研发角度,在全球来说,专注神经系统研发的公司不多,我们算是其中之一。我们技术来源一方面来自于加拿大,国内也有一些自己的创新。

   有做小分子化合物的教授,也是在神经系统对应的专家。这是我们研发的成员,我是神经外科博士出身,之前参与了一款2类医疗器械的上市,目前这块产品正在医院使用。我们专家李教授现在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神经系统药物,目前有一款药物的专利已经授权给招商局集团,在天津药物研究所,目前这款药物在今年底会拿到。

   这是我们的合作机构,我们研究团队来自于大学,我们跟外面的CRO公司合作主要是主流的CRO公司,比如康龙等。

   现在介绍一下我们非麻醉性镇痛多肽。镇痛药物分为两大类,一个是麻醉性的,一个是非麻醉性的。麻醉性药物以吗啡为代表,我们看一下目前全球镇痛药物的产值增长速度很快,受到疫情影响,增长率有所下降。这是中国的镇痛药物的行业产值,目前大约在250亿左右。镇痛药物一般会想到吗啡,但是它存在很多问题,左边的图介绍的是的全球吗啡类使用量的排名,中国排名比较靠后,因为中国政府、医院对于吗啡类镇痛药物有严格限制和管控。相比而言,美国这种发达国家对于吗啡类药物使用非常宽泛。最经典的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事件,他的医生给他开了过量的吗啡类药物。在美国从2018年开始,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处方量开始下降,诱发了国外主流的药物研发公司他们会把精力投入到非麻醉类药物的开发上。

   目前市面上镇痛药物的使用矛盾就是患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更好的药物控制各种疼痛。政府由于管控问题需要限制麻醉类药物使用,对于医院来说可以选择的药物并不多。目前我们的研发管线的药物是使用的国外已经使用的化合物,齐考诺肽是非麻醉类镇痛药物,不会成瘾,有惊人的镇痛能力,有一个缺点锥管注册是有创操作。由于复杂的给药方式,这种药物一直没有在中国进行销售。

   这是齐考诺肽在全球销售业绩,并不高,每季度保持在5000万美元的业绩。

   简单介绍一下药物特点,蓝色的是血脑屏障,当把齐考诺肽打到血管里面,会很快降解。通过改进,将齐考诺肽进入血液当中,穿过血脑屏障,产生镇痛效果。通过改进齐考诺肽,改进分子的量相关系等方面的效果,最后确定了最优化的肽序。

   为此申请了8个专利,保护的整个分子里面,把修饰齐考诺肽各种分子都使用了,一般公司没有办法越过专利墙进行申请专利。

   我们药物和齐考诺肽的效果都是一致的,同时给药方式可以多元化,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给药的方式。因为结构不一样,穿过血脑屏障能力不一样,同时由于在国内合成,现在已经和包括杭州的工厂进行合作,可以让原料成本下降。最后自己具备独立的知识产权,方便在全球进行布局。

   目前我们的第一个适应证针对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肿瘤患者在中国市场上病例很多,序向很大。未来整个癌症晚期患者镇痛需求很大,我们这个药物由于具备强烈镇痛的作用,而且可以反复频繁给药,所以我们认为市场销量应该不错。

   未来可以申请不同的新的分子,由于我们把齐考诺肽修饰多肽的专利保护下来,可以根据自己的药代动力学的需求进行新的调整,同时可以开发不同的给药方式,包括皮下注射。在适应征方面我们锁定的是癌症晚期疼痛,后期的急性疼痛都可以申请。

   目前已经完成了重要性的里程碑,包括药效学研究、安全评价的预实验,这是很关键的。后续化学结构确证、药代动力学实验已经做了。我们研发管线是癌性疼痛,后面还有更多的项目。

   这是我们的融资资金安排,第一期资金安排希望建设更强大的团队,开发更新的适应征。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第六组项目的路演,现在进入评审提问环节,请评委老师对路演项目进行提问。

   

   评委:我问一下,你这个产品管线后面是不是都是根据这个多肽进行改构、皮肤吸收、鼻翼粘膜吸收?

   

   谭震:前面那个肽序是齐考诺肽氨基酸,后面肽序可以自己重新开发设计。    

   

   评委:技术来源于那哪儿?

   

   谭震:我们的李教授和第一个顾问在加拿大做的研究,后面李教授回到国内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完成后续研究开发,专利注册在北京大学,后来我们公司成立以后,就将该专利完整地转移到我们公司。

   

   评委:后面8个专利是不是都是围绕这个改构的?都授权了吗?

   

   谭震:是的。

   

   评委2:你有一个示意图,透过血脑屏障,那个小尾巴是什么?

   

   谭震:是我们在齐考诺肽的前端加了一个肽序,长度比之前长一些了。

   

   评委2:有没有很翔实的数据?因为你刚才有一个动物实验。

   

   谭震:我刚才展示的文章讲得很详细,包括肽序的排列方式,都做了各种测试。

   

   评委2:你刚才的原理是通过血脑屏障,多肽理论上讲都是锥管注射,你给药方式有鼻喷、静脉、肌肉的。鼻喷、肌肉有没有详细的支持?

   

   谭震:我们在北京大学做了一份工作,在老鼠动物模型上用了鼻喷,我们认为老鼠鼻粘膜血液习惯很丰富,在局部吸收的时候速度很快。我们在文章当中已经记录了喷鼻药代动力学起效速度,和静脉的时间上差不多。

   

   评委2:如果做临床怎么考虑?

   

   谭震:为了保证管线第一个药物能够地推成功,我们申请的先不用喷鼻的,因为和上海药物所神经组的李教授沟通过,因为喷鼻的作用可以对鼻粘膜有腐蚀性,会影响后续实验进行。建议统一做静脉,保证第一个药物先上。

   

   评委3:你提到了改变剂型可以极大拓宽很多使用场景,我想知道你提到的原研药的药企没有试图往这个方向走过?

   

   谭震:我们也一直在研究他们为什么没有做,他们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这个公司最早的溯源是做海洋生物学的,他们做仿真生物学的。创始人导师把齐考诺肽前体化合物找到以后,他做了一个改构,我们在检索专利包括跟踪美国FDA的进展中没有看到他们公司在后续的改进。我们推断可能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积累还是和其他一些团队有差异,他们本身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因为我们刚才讲的王院士,他最早拿到美国休斯敦学者因为他在多肽药物上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