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岛(姜山) 基金小镇和投中网联合主办,基金小镇交流合作中心支持的“增量逻辑下的新基建”线上沙龙于4月30日举办。本次线上沙龙汇聚优秀投资机构代表和权威人士,共同探讨“新基建” 领域的技术发现、市场空间、投资机会,在经济复苏之际,链接多方优质资源,展望创投未来。

    以下为信中利资本集团高级合伙人刘朝晨先生在“增量逻辑中的新基建 ”线上沙龙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好,今天非常高兴在五一前最后一天,就目前疫情后批量性复工的前提下,我们觉得现在复工复产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很高兴在这个时期分享我对新基建在后疫情时代发展的观点,我大概从两个方面进行分享。首先跟大家回顾一下最近国家各个层面强力推出的一些政策,以及过去三年的过程中,新基建这个政策其实有不断的叠加效应,以及这个政策有什么样产生的根源。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中、疫情之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特别强调这个环节,我们从投资和产业角度谈谈,到底带来哪些细分的机会,同时如何看待这里边的投资机会,也分享一下我们自己现在专有基金对这些赛道的布局,包括我们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跟大家进行探讨。

    首先还是回到中国经济在面临疫情重大挑战的过程中,如何让它快速恢复,在经济调整和恢复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手段和作用能起到从短期到中期甚至中长期的持续有效效果?

    从目前很重要的数据分析来讲,去年年底第三产业在整个GDP中占54%,过去几年中央政府主导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这方面对GDP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去年底达到57%,是接近60%的重量级别。目前受疫情的影响,尤其是疫情在过去两个月快速在国际市场进行散播之后,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受到严重影响,对中国的进口需求产生了显著性下降,而且是断崖式下降,毫无疑问对中国的出口行业产生了致命性打击。

    我们这几天看到,欧美国家的疫情现在进入高峰,开始有下降趋势的过程中,国际间的贸易、航运往来,很多国家虽然在加速复产,但到底他们对中国产品进口需求的恢复度有多快?因为甚至很多国家在考虑,既要恢复对中国的进口,他们也要分散产业链的布局,所以这是中长期的影响。从中国中短期的角度来讲,投资是我们最长期有效的工具,在过去几十年的过程中,尤其是中国作为中央统一规划和领导的相对集权性政府,在对抗重大危机事件的过程中体现的政策性优势、手段和效率,在很多年的投资过程中也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过去二十年宏观杠杆增长很快。(PPT图示)从右下角的图可以看到,比较一下G20这些国家,过去很多年增长非常快,2019年我们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杠杆率已经用到了极致,也包括政府部门的杠杆、企业的杠杆、居民的杠杆。这个时候,货币政策需要非常审慎。我们也看到,这回中央政府用严格监管的手段,注重最后政策的实施传导效应,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传导,因为大家肯定非常关注和担心,随着全球无限量QE的发展,我国并没有完全顺应他们的方式,反而采取了审慎独立自主的政策,在货币政策上有各种调控手段,因为我们的手段还没有全部使完,所以不会降息,但是财政方面已经突破了财政上限,国家持续发了几个专项债有的放矢,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里,不得不提到新基建。实际上最近各种媒体反复报道了很多新基建,今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改革委员会特别强调,要统筹存量和增量,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进行集约性、高效性、适应性、组合性发展。3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也强调了新基建重要设施的推进。

    回顾过去两年,中央政府在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甚至政治局会议里,都多次强调新基建在整个基础建设过程中的比重和重要性。尤其是最近两个月,从发改委到财政部的各个部委,都出台了一系列明确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已经发了两次专项债,听说现在还有新的一次专项债。之前两次专项债的量都很大,都是几千亿的规模。

    谈到新基建,不得不想到我们的“铁公鸡”旧基建。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严重性的影响,所以投资规模和效率要兼顾,兼顾的前提下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旧基建。从1月份开始,有很多国家之前延续的旧工程,比如高铁分支线,他们应该是复工里的第一批,是最快的,力度也是最强的。新基建虽然规模大,但投资回报效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所以我们现在要跟新基建相对配合。原来旧基建服务的对象,更多都是一种有形的公共服务,是针对全社会的,是必要型的生产型要素,但是它很难进行非常精确的区域化、定位性的企业回报测算,而且都是重资产的,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很强,但带来的经济价值增长效应在不断下降,因为它是一个公共的服务型产品。

    新基建的新体现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化、数字化,使这个社会在信息化、数字化加强的基础上,往智能化方面进行提升和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服务是有形和无形结合的,而且更多是体现在无形层面,这个无形反而是服务提升和效率提升的核心要素和内核。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原来旧基建里的一些东西,比如投资一个铁路、桥梁,有时候修修补补可以用几十年,但新基建需要快速迭代,既需要基础设施迭代,也需要基础设施后延伸的应用层次迭代,这种不断的迭代,会使它的边际产出效率不断提高。效率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基数不同。最终会达到万物互联,这为后续很多衍生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和可能。

    新基建的作用从中长期来讲是毋庸置疑的,对产业升级、社会升级、社会发展、消费赋能来说都很重要。但是从现在整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的力度作用来讲,肯定需要“新老结合”,不断增加新的比例,而且在新老的过程中,不管需要基建思维,在产业方面也要进行很好的适应和协同发展,这是新基建发展,要在老基建基础上进行衔接和融合的关键点。

    如何利用新基础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帮助旧基建里已有的产业基础进行更好的提升?原来旧基建里大家知道的“铁公鸡”里的任何一个行业,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个空间是巨大的,可以优化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原来旧基建的共用性重资产长期性投资发挥得更好。也就是说,它的边际效益下降可以通过新基建的赋能进行提升。新基建里强调的这些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里也涉及一些老基建要作为基础的建设支撑,那些也可以带来投资产能和GDP贡献,但那个还是属于旧的范围,我们强调新,是强调新的技术和产品内核。

    以5G为例,要建很多基站,要有很多供电设施,但核心是其中的核心骨干网和基站。

    谈到数字中心,除了混凝土这样的基础设备,有空调机房制冷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应的IT设备、光纤连接、芯片、GPU算力等方面的提升,我不展开讲了。但是可以看到,这两张图结合起来,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新旧基建的融合,新基建的发展对旧基建的赋能自然进行延展,而且是迭代、相互互动的作用。

    认知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投资虽然能起到效果,但投资是不是能起到中长期效果,并且投资的效率,也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虽然国家过去几十年的财力增长很强,但我们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大家都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

    新基建有很重要的一个点,国家在这次疫情中特别强调,要继续增强中国的消费升级,要让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形成一个更强的闭环,由此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这个国际环境的复杂,是从2018年陆陆续续传导过来的,我们相信在未来很多年的过程中,这种复杂的环境还会长期存在。

    新基建的“三驾马车”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可喜地看到,在过去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老百姓在原来衣食住行的层面上,德智体美也有了很多增长,还有很多科技创新模式结合的创新企业高速发展起来,这得益于中国的消费升级。但我们感觉到,随着消费升级的个性化、互动化、沉浸化、体验化的需求,尤其是大家都希望的远程医疗,我们希望出行不那么拥堵,变得有效率,希望娱乐过程中有更多沉浸,希望办公变得更加数据智能且高效化,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刚刚提到的新基建,尤其是新基建里面的一些重点领域,比如大数据中心、云节点、云存储、5G+IoT结合进行赋能。

    随着财富效应和技术不断的迭代创新,对整个消费升级和消费升级而积累的财富效应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且技术的创新会让消费者获取更多福利,每个人都是这个福利的获得者,我们现在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现在用的智能设备更便宜,速度更高,我们现在消费一个产品更加精细化、多样化、个性化,所以新基建的意义不单纯在于基建本身,它对未来整体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两条线打下了非常良性的基础。

    新基建涉及到投资,投资就涉及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最近政府颁布了很多新基建领域的细节,细节里提到了很多领域的投资。我们列了今年范围之内新基建重点的七个领域里涉及的投资预算,实际有的投资需要覆盖的时间更长。以5G为例,据说今年年底5G基站中国要做到60万台,2022年会达到120万台。今年年底,中国将有8万个规模以上保有量的数据中心,对服务器、网络存储、网络设备的需求来说,又是一个很好的增量,所以今年又可以带来接近一千亿左右的投资。人工智能就不赘述了,是这些年的热点。工业互联网也非常重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增长,每年大概都有10%的增长额。在未来的十年里,我们估计累计至少有不低于六千亿以上的投资,平均每年至少六百亿。我之后会对新能源充电桩进行更详细的分享。

    可以看到一些投资主体,会发现在整个投资里,除了有国有主导的,很典型的,像特高压这样的设备,属于公共基础设施。谈到高速干线、城际轨道交通,更多是国有、城投债、PPP、财政基金来支持。其他的,我们刚刚谈到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5G等重要的基础设施,以及工业互联网设施,都可以采取市场化手段,包括给运营商独立服务的服务商。人工智能在产业和消费领域更多的基础设施,也许更多是市场化基金的组合。

    (PPT图示)我们看右图,原来有四大主要资金来源,有它自己的明确特点,有国家预算内的,包括地方政府债、土地出让金、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用外资等等,还有地方城投债、PPP为代表的,占的程度蛮高的。关于新基建,国家起的引导作用和市场作用是双向结合的,为了在疫情之中和疫情之后加速发展,国家批了专项债,预计今年接近两万多亿,达到近三万亿。到4月底,第三批又是新的一万亿已经出来了,这个力度是非常强的。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PPP这个项目,这也是过去很多年中国在一些基础建设,尤其是地方政府里采取的一种重要融资手段。可喜地是,从2018年开始,过去三年在PPP整个项目里,新基建的融资比例进入快速增长轨道,我们相信今年比例提升得会更快。

    谈到基建,无论新旧基建,谈到投资,都会说资金来源,刚刚说的国家专项债、财政拨款、财政预算我们已经谈到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政府和企业进行很好地分工,同时又有很好的配合?我们认为这是极其关键的。我想分享的主要观点是,在新基建里,除了我们刚才提的七大领域,很重要的一点,最近好几年以来中央政府都特别强调,在基础科学、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研发方面的“补短板”、“卡脖子”工程是重中之重。但有些基础性研究是需要跟科研院校以及很多研究所结合的,包括世界范围,而且是需要投入时间的,资金需求也巨大,我们认为这也属于新基建里很重要的一块,这个基础平台对新基建所有细分领域,都会起到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而且是中长期的战略性作用,在这方面的投资还是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而企业市场化的投资,是如何把这些基础性研发更多往产业方面转化,起到快速产业转化提升和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和促进的作用。企业可以更多关注的领域是理论技术和工艺的完善及结合,在规模化产业成熟方面、国产化提高、进口替代方面可以下工夫。我们讲到5G的核心关键设备,讲到数据中心里的核心设备,谈到特高压变电站,电器也是重要设备。谈到智能交通,肯定不是基础的干道,而是智能控制设备和一些智能控制车辆,这个要进行很好的认知和区分。

    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还是偏重公共服务。包括像这次疫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面对重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我们的应急能力、应急措施、应急准备充分度,以及智能化、现代化是怎样的?我们可喜地看到,这次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在我们现在的疫情监管、人群监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快速上了很多手段,但许多准备还需要更充足。相关的补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多还是需要政府主导投资,因为它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

    刚刚谈到铁路交通、现代化交通的一些大项目,毫无疑问都是政府主导的投资。但这里面很多的科技应用、智能设备的研发和提供、应用平台的研发/提供/服务/维护/支撑,更多需要企业主导并市场化,因为技术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并产出效应,有这样的特点,并且这里面有很高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东西应该给到市场化机构,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进行发展。

    新基建带来的结构调整所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我在这里不赘述了,基本是两块: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块,国家最基本的生态、国家信息、文化卫生安全保障。这些领域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我们建议很多地方政府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地方财政、政府引导基金、市场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进行很好的分工协同。分工协同的基本立足点在于我们刚才讲的如何进行分工协同的布局,以及进行互动和联动。

    再用10分钟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认为新基建所带来的投资机遇。

    一个综合的观点是,这些年开始,中国社会发展的发展感恩并且感谢过去二十多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应用,包括产业和消费升级里的快速迭代和发展,现在很自然地延展升级,并且快速要升级进入到智联网时代,我们认为未来十年都是中国智联网发展的高速时期,尤其是今年开始的三到五年时间,是整个智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之年。今年年底,据第三方统计,中国物联网终端会达到接近40亿,但是到五年之后,2025年智联网终端发展可能会达到200多亿,这是五年五倍的增长速度。

    覆盖的领域很多,我重点讲三部分,我们认为有智慧出行,很重要的是新能源公共服务充电桩,还有工业互联网,尤其是工业智联网。讲之前有一个核心点,大家都知道新基建给我们打造的基础是IoT,有很重要的高效感知能力,帮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种感知来自于工厂,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任何范围。最后,5G通信让我们能快速把这些东西加上AI智能的边缘运算,强化反馈进行决策,让我们刚才所说的几个行业具备可能性。

    首先谈一下智能交通。去年国家交通部主导了ETC,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布局,这就体现出了我们的效率。只有把它全链打通,真正的应用场景出来了,效率才能提高。但是在ETC的基础上,还有更好的应用,就是V2X,是大家经常讲的人车路和云的全方位互动协同,其实就是未来的智能驾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相应应用的产业性布局、迭代提升赋能。这里面细节很多,时间有限我不展开了。

    谈到V2X和车联网的应用,因为我们有个基金围绕大出行来投资,我们投了蔚来这样的企业,我们上个月也投了创业板上市的一个企业,他面对整个行业提供设计、外观、技术、核心设备的企业,我们也会去看车路协同,我们也会布局终端设备,像重要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现在很多行业里应用的ADAS,目前应用更多是一些城市的智慧交通示范产业园,主要是公共服务,比如智能救护车、警车、消防车甚至一些公交,起到的还是减少拥堵、改善交通、提高公共安全服务的职能。这两年政府的法规,已经在一些商用车、货运卡车、客运大巴车上陆续颁布法规和强制性实施了,进行整个安全监控,包括进行ADAS系统,可以进一步为V2X的升级布局打下很好的基础。下一步,企业客户可能会有这样的需求,为了减少运营中的事故,提升运营的效率,包括我们说的物流和客流。但真正到最后的承运端,涉及到每个个人,让个人去消费,只有这些功能和服务跟他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给他带来实际好处的时候才可以,那个时期还比较长远。V2X在整个大布局里,也是结合中国的特点,to G和to B是未来几年的特点,to C会慢一点,跟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会进行相结合。

    公共充电桩也是一个热点,昨天我们也看到蔚来合肥落地的消息,保证去年年底特斯拉在上海本地化生产,特别重要的是最近政府部门推出了继续给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消息,鼓励发展。除了电用的乘用车为主,跟商用相关的氢能源国家也颁布了新政策,在智慧交通里,电和氢是两条路协同并进的。谈到充电桩的现状,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相对集中的,但集中度感觉还不够,并且总量、配比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过去大概五年的时间,车桩比已经提到了3.5:1,但真正达到车随时有一个配比桩的比例,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看到,基本90%的市场都被8家运营商所覆盖。这是好事情,因为都是一万个桩以上的,去年年底中国120万个桩,公用桩50万个,个人桩70万,特别要说一下,个人桩是超过公用桩的。这说明什么问题?中高端的电动车车主会有个人桩,但个人桩往往安在小区或物业限制的范围内,利用效率比公共利用效率来说相对比较低。

    结合汽车充电桩的发展,我们感觉这里面有一些机会,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去那8家企业里,其中前三甲的企业,除了国家电网,另外两家都市场化了,叫星星充电和特来电,布局的过程中他们的现金流非常紧张,得靠不断融资。说明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机会也有挑战,主要的问题我们在PPT上列举了。

    我首先要说统一标准的问题。虽然我们现在推出了国标,但是市场上目前还有五种不同的标准,管理平台有时候接入了第三方,但是管理效率以及对实时桩的控制效率有限,经常发现有站无桩、有桩无位、有桩无电这样的问题,如何优化资源管理,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点,8家也太分散了,还需要进一步集中。几年前出现了中国铁塔,把三家运营商自己不断重复建的4G基站都统一起来,因为这是重复浪费,铁塔2018年就成为香港很重要的一家上市公司。

    我们也在思考,到底是政府主导重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让它市场化运营,把整个标准重新优化?还是政府以监管为主,用市场化的方式?我们现在更多还是希望第三种方式,让行业龙头企业再跑,多种体制和混合性经济都参与,国家也出国标。但我们有时候发现,市场竞争有时候是无序的,是资源浪费的。新能源充电桩虽然是国家鼓励的基础设施,但我们认为要带着审慎的态度,要在助力优化现存主要运营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战略性布局,提倡效率。刚刚也提到,个人桩很难被公共使用,现在智能停车场越来越强,停车场里每个车位的智能管理也会越来越强。可以看到,现在有更多的城市,路边公共停车场的智能化也越来越强,其实从政策手段来讲是完全可以的,再加上一些政策瓶颈的突破,除了公共桩的建设之外,要把个人桩进行很好的补充和优化利用,这对充电桩领域的资产盘活和效率提升将起到重要效果。

    第三部分是我们经常说的工业互联网,我们现在更愿意用工业智联网这个词来讲,就是智能制造这个赛道。这个赛道非常广泛,(PPT图示)从图上也可以看到,非常复杂,核心是因为现在在工业制造的过程中,通过工业摄像机、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可以让我们很快地获取第一手的工业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中,从机器设备到制造产品到流通环节到材料供应等一系列数据,数据层有了。这些数据层现在也在传输,但实时反馈能力,如果没有5G网络的高效支持,效率是不够的,延迟性要求很高。随着5G的快速发展,对工业智能、智联网的赋能,网络层快速提升之后,我们平台层的应用,包括GPU的算力,包括海量存储和弹性测算的能力,包括数据挖掘模型、图像识别算法的不断优化提升,在智能赋能方面,包括工厂的实时监控、流程管理、实时产品纠错、库存/物料协同,将产生高效提升,我们觉得未来三五年在这个领域里将产生爆发,因为整个制造业是中国的基石,智能制造将使中国的效率提升很高,由此产生长期的良性循环。

    不光是智能制造本身,可以看到最近的智能机器人,其实有很多,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日常陪护机器人等多种类型。在工业制造机器人领域,中国在过去很多年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自主化率的提高,到去年年底增强了很多。并且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增长比例,2019年比2018年增长了15%以上,这是非常可喜的数据。刚才谈到的新基建里,特别重要的是IoT、5G、人工智能,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方面,未来三五年会产生突飞猛进的发展。

    谈到投资机会大家都知道,投资助力企业发展,但我们也很关心退出和良性循环。可喜地是,前天的时候创业板改革一锤定音,去年我们期盼的事情已经落地了。尤其是大家特别关注退市制度,我们觉得只有很好的退市之后,才能让更好的优胜劣汰结构循环起来。细节我不讲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在这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对我们做风险投资的行业是利好的,对很多中小型的科技创新企业也是利好的,但对现在已上市的一些上市公司,有些利好,有些不利好。为什么?如果你没有核心竞争力,通过过去两三年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分化极其严重,以后上市公司壳的价值会降低,这是好的,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但是对投资人提出了同样的挑战,更多要发现企业投资的价值,看企业细分行业、大行业发展与真正的时代机遇是否匹配。

    虽然我们有很多基金,但基金管理合伙人现在越来越注重把每支基金做得更加关注科技化。最近有句话:to B者得天下投资。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消费市场还是巨大的。刚刚讲到产业赋能,所有的最后都是让我们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都会带来对消费升级的赋能。但是投资对团队要求越来越科技化,其实消费领域现在很多的投资也越来越科技化,这是很重要的。第二,投资团队的专业化以及专注化,这“三化”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思维、一个能力,要具有产业链思维,以企业家精神看产业链思维。现在投资不是光IPO了,当然注册制、科创板和创业板会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快速上市,但上市之后有时候会面临一个问题,单一产品和单一细分赛道的科技创新企业,如果你的科技不具备后力,上去之后继续增长就成为一个伪命题。提供的更多机会在哪里?其实是围绕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所以需要更多的投资机构,可能是PE型的机构,可能需要很强的围绕产业的整合能力。

    对VC和PE来说还有一点,除了新基建,我们以4G为例,当4G基础设施开始爆发投资之后,从第三年开始,应用就进入了新的爆发点,而且应用的爆发会成为后续持续增长的关键点。我们刚才谈到,当5G、IoT和人工智能结合的智联网到来的时候,其实现在很多VC已经在关注基于它们的应用。我们感觉应该布局目前4G里应用模式和商业逻辑可以跑通的,只不过在5G和IoT赋能之后,可以让这样的应用变得效率更高、跑得更好、体验更完美,这样会形成一种自然的衔接。

    感谢大家,我已经占用了大家很多的时间,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