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如何顺应新时期社会办医发展的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助力广大社会办医疗机构攻坚克难、突破瓶颈、走出现实困境,是摆在投资人和管理者眼前的巨大挑战。

以下为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王晓燕女士在2020中国社会办医峰会年会(三)的精彩演讲内容,由云现场整理。 

 

   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会跟各位分享更多的是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我们在人才吸引和激励上,我们在市场上看到有什么操作,包括目前的一些主要的趋势。

   首先,我们会看到最近这些年,从整个大的费用支付的领域,整个行业的需求还是在快速发展的。包括从整个卫生的总费用或者说从医保基金的支出来说,最近这些年仍然是保持一个非常高的增长。我们这边曾经提到过2020年整个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要达到6.5%~7%,去年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完成了。

   另外,我们看到在普通老百姓层面上,大家的收入也在增长。与此同时,收入当中用于进行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虽然这些年有一些上涨,但是上涨的比例并不大。2015年从3.7%,上涨到去年的4.5%。也就是说在普通老百姓日常的收入当中,大家用于看病,用于健康保健这部分的占比不算特别高。

   除此之外,就像前面所讲,其实疫情以来,整个市场环境给我们医疗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比如说我在2—3月份去拜访一些医院和药企客户的时候,大家都纷纷提到这段时间医院基本上是没有办法正常开业运行的。比如说之前一天几十台手术,现在可能只有10%,甚至最多只有20%。

   反过来我们也看到,整个行业虽然说短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但是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都像我一样,在这段时间里面非常多地去尝试互联网在线医疗,包括问诊,或者说开药。

   除此以外,也看到另外一个趋势,在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披露医院并购交易规模是49.5亿人民币,这个数字说明什么概念呢?今年上半年整个医疗健康服务整个大板块的投资额当中,有一半以上其实是来自于医院的并购。而且我们会发现这个时候医院的这些并购,包括前些天三家眼科企业的上市,在这段时间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并购是以专科为主的,这里面包括肿瘤、试管婴儿等等,这种类型的专科医院在整个市场上越来越活跃了。

   应该说,疫情虽然慢慢平复了,整个市场在回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才问题可能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看到,实际上公立医疗机构经过疫情之后,又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他们原来在人才上就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因为它的进一步扩张,民营医疗机构在市场上的人才争夺会更加激烈。

   第二个,我们过去总说一些医管人员,或者一些医学专家,或者医院当中不是临床领域、不是医疗领域的专业人才,比如说数字化人才,对于我们来讲要吸引他们加入民营医疗机构是非常非常挑战的。

   第三个,大家看到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在人才吸引、招募,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也不只听到过一家两家民营医疗机构的董事长、院长跟我说这些人好不容易招进来了,但是怎么把这些人用好,怎么样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效能,怎么样提高他们的效率,可能目前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花了大价钱请了一个专家过来,怎么样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在这里面我们会分两个部分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个就是看一看上市的医疗机构,从整个长期激励的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有什么样的趋势。

   第二个话题,我们从整个民营医疗机构全面激励上会有什么样的操作。

   第一个部分,关于长期激励的部分。

   我们在2008年曾经发布过一个调研报告,那个时候就展示了上市医疗机构有多少家,包括有多少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手段。过去三年,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今年7月27号,一共有114家上市医疗机构,主要是统计A股、港股、新三板,其中58家集中在新三板,A股22家,港股有34家。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当中,有92家里面涉及到跟股权激励相关,其中有31家公布了长期激励计划和股权激励计划,其中39项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如果在座的各位未来是在A股和港股上市计划的话,也可以考虑用到这样的一些手段,给大家做相应的激励机制。

   说到股权的激励机制,接下来再看,如果要激励这些人才,目前市场上通行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呢?一般来讲,我们看到的手段无外乎是两种或者三种,一种就是股票期权,还有限制性股票,还有其他的,比如股票增值权。

  之前也有过一些医疗板块的企业问到我们,如果说我们要上市,有多种激励手段的选择,我到底是选期权好,还是选限制性股票好?应该说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劣。先说一下股票期权,可能更大的优势是说授予给出的时候,都没有真正意义的成本上支出。而是当你授予的这些期权,当它达到约定的时间点,也就是说被给予的对象,他可以按照你当初承诺的价格买进这个股票的时候,在那个时间点上大家才会有一个支出的行为。反过来说,整个资本市场因为受到非常多外部内部、宏观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如果说外部市场年景不好的时候,期权可能就沉水了。对于激励方和被激励方来讲,它不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但是大家都没有损失。但是如果是限制性股票,在授予的时候,员工是需要花钱买的,一般来讲是五折的价格,当然我也见过更低的,三折的价格,但是至少那个时候员工是要花钱买这笔股票,我持有它。一年之后我发现如果说我的股票价格上涨了,我在二级市场抛售,这个差价就是员工的收益。但是如果不幸,这个股票价格下跌了,对于员工来讲就是一个损失。反过来讲,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损失,因为你花了钱,我花了钱,但是最后我们都没有收益。

   这是这两种工具的一个特点,所以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可能是需要去进行斟酌和考虑。

   但是有一些企业仍然会考虑,说我用限制性股票,我在给到大家授予的时候,员工就切切实实把这笔股票拿进兜里了,虽然现在不能变现,这个让员工感觉到踏实。这个要对人员对象、企业未来的判断和企业发展的预估,来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

   另外一个方面,在整个激励对象上,我们会看到国内的A股整个激励对象相对是比较多元化的,既有包括像董监高高管,也包括中层和骨干员工,但是在港股我看到绝大多数激励对象是以高管为主,因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讲,绝大多数的董事其实同时是承担了高管的角色,所以把他统一定位为高管。对于新三板的上市公司,仍然是以董监高为主,可能还有一些可能会涉及到核心的骨干专家或者技术人才。

   从额度上,这里面有两个概念口径的额度,第一个,我拿出多少股权激励大家,这个是我们所说的总量。在左边有一个数字,大家看到369,接下来是1.8%,这个指的是什么呢?目前市场上拿出3%、6%、9%的股票用来做人员激励,大概是这么几个阶梯。拿出这些水平的员工占整个市场上做激励计划企业的比例是多少呢?会发现所有发股权激励计划的这些企业当中,有69%多,差不多70%左右,是拿出1.8%股票总额用来给大家做激励。其中有12%是拿出3%、6%的企业拿出6%的股权,还有12%可能拿出9%,一般来说占总股本的比例还是在1%~2%的区间。

   把这个额度分配到员工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企业老板给员工分股权的时候比较困惑,我一般分多少,什么叫多,什么叫少?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建议大家你可以把给到他的股权价值和他的年薪做一定的关系。比如说你给他授予的是一个限制性股票,你的锁定期是一年,一年之后你允许他是按照三年平均的去做这样一个解锁或者授予,也就是说每年可以真正拿走三分之一。我们怎么算你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钱呢?比如说授予他的时候花钱买了,打一个折,这个时候股票值多少钱可以算一个数字来。两年之后第一次解锁的时候可以预估出价格,可以预估出来每股是多少,市盈率是多少,就可以预估出第一次解锁的时候价格大概是多少,用这个价格除4年,其实就是非常简单的年化收入。把这个年化收入跟他的年薪数字做一个比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如何衡量你给到他的价格是多还是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做了几个分析,我们把这两个数字做一个比对,就是年化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比重,我们会发现目前市场上,大家如果说授予股权的话,年化收入占这个员工当年总收入大概是64%的比重,他的年薪是占35—40%,也就是说,一个是35%,一个是65%,大概是这么一个比例关系。

   各位在设计股权激励的时候,到底给多少,可以跟他的年薪挂钩。

   另外看一下限制性股票,如果给限制性股票的话,基本上差不多1:1,也就是说我的全年收入当中有一半来自于年薪,另外一半来自于长期激励。但是如果是股票期权的话,可能大概有四分之一来自于年薪,四分之三来自于长期激励。这就是股票期权这个工具自身的一个特点,因为很多企业当他用股票期权的时候,更多的是跟整个收入做业绩挂钩。

   前面所讲总量是多少,这个是给到每个人大概值多少钱。

   刚才也讲到了,把这个股权给到员工之后,你不会让他马上拿走的,你可能会设置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叫作锁定期或者说他需要多长时间解锁。目前市场上来看,这个时间大部分还是在一年或者一年以内的,我们会发现比如像A股,绝大多数,97%的企业是一年的解锁期。对于港股来说,这个时间会更短,51%是小于一年,还有16%没有任何的锁定期,给到你,你马上就可以兑现拿走。对于新三板来讲,基本上一年的有一半,一年以上有另外一半。

   反过来我们会发现,对于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来说,这种收益还是非常非常低的。我给到他一笔股权,希望能够捆绑三年、五年甚至八年,这个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市场上大家大部分还是短期驱动为主,所以你可能要平衡。因为你的被激励对象自己会心里比较别家是怎么样的,我家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要找这个平衡。

   我们在给到大家股权的时候是否会有一些条件呢?也就是说是否会有一些业绩指标,基本上都会跟公司的业绩指标挂钩。一个是看净利润,第二个是看营收。也就是说授予这笔股权的时候,或者解锁这笔股权的时候,主要看公司这两个指标有没有达到。从指标的数量上来讲,大家通常不会做得特别多,也就是这两个,甚至只有这一个指标就足够了。

   最后一个方面,如果说你要做股权激励的话,这部分激励的标准,股票是从哪儿来的呢?目前绝大部分市场上是采取股东转让。但是如果是限制性股票,通常不会免费给的,是要花钱买的,员工花钱买的这个资金基本上都是员工自筹的。因为在过去曾经有一些操作,因为你给到员工的时候,可能员工要买这笔股权,可能是几十万块钱,他不一定掏得出这笔钱来,过去的做法就是做银行贷款,公司跟银行谈,银行给员工做贷款,员工拿着贷款来买。目前整个监管上来讲,这个管理非常严格,为了让大家不出现监管上的问题,目前基本上都是自筹。

   这是目前在整个市场上,在做长期激励的时候看到,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别人要去留住这些核心人才,他们如果用这样的一些方式,他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第二个方面,我还想讲一下,除了长期激励之外,我们其实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激励手段用来吸引人才。我们要去选择这些激励手段,这些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需要考虑三个事情,我们非常多的企业,在招一个临床医疗专家或者招一个院长的时候,有的时候往往只考虑了其中的,我应该给什么方法,用什么东西把人才挖过来。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认为要从三个角度来看,第一个,一定要从股东视角上看,因为本身做医疗的人都是心怀理想的人。三年前不一定,但是在今年这个市场上,做医疗的人是心怀理想人。但是也一定要有所回报的,我们更多看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除此之外,也需要关注的,整个人工成本在整个损益表当中占据了多大的比重?作为投资方来讲,这些都是他需要去关注或者他会去关注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需要考虑作为医疗机构本身,作为医疗机构更多地会看的是人均的产出是什么样的,以及人工成本的分配效率是怎样的。如果说前几年大家的困惑更多的是怎么样把人挖过来,这几年更多的困惑是挖过来的这些人怎么用好他,这么贵的一些人,怎么样让他踏踏实实发挥他的效率?很多人来到民营医疗机构,大家都说我要回归初心,要回归本元,可能一天看门诊不超过十个,但是我们花大价钱挖他们过来应该不仅如此吧。

   但是我们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公平性问题,因为我们可能是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市场上挖来了各个专家也好,各个青年骨干也好,不同来源的人,比如说从公立医院招来的一个人,从海外引进来的一个人,从当地民营医院挖过来的一个人,这些人的背景不一样,原来的薪水不一样。第二个方面是薪酬的竞争力,第三个方面,可能越到高级的这些大专家,他个人的诉求会是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好的招聘,一个好的人才引进一定是投其所好,不一定是你拿的钱最多,但一定是你切中了他心里想要的那些东西,他为什么离开那个平台加入到你这儿来。

   这是我们认为三个都需要考虑的事情。

   从股东视角上来讲,我们也给大家提供一些市场的参考。目前我们在看到上市医疗机构当中,这两个关键的数字,一个是他的人工成本占比月收入的比例,目前来讲市场的中位值是36%,比较低的是29%,比较高的是42%。同样,整个总成本当中,基本上有65%是花在人工上,低的可能有56%,高的可能有72%。换言之,对于我们的民营医疗机构来讲,人工成本一定是占非常非常大的比重,所以为什么说花好这笔钱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呢。

   第二个方面,人力成本回报,我们看到上市的医疗机构里面,基本上中位值是6分钱,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亏本的,也就是说你花在人身上的钱,反过来没有带来正收益,而是负收益,你是亏了8毛1,做得好的可能挣了3毛7。你花了大价钱挖来的这些人,怎么样让他们发挥效用,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从医疗机构来讲,我们看到他的人效,目前市场上整体中位值大概是376000,这就是我们行业面临的一个整体挑战,也是接下来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怎么样发挥这些这么贵的人才的效用。

   最后一个方面,我们从这个被激励对象,也就是说这些核心人才,因为大家在说到激励的时候,有的时候经常会想着,我们说最左边这个,工资、奖金、津补贴、股权激励等等,其实这些远远不够,还会有一些工作方面的,尤其是一些发展方面的,乃至说医院的文化氛围、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吸引别人的地方。

   一个好的人才激励手段,一定是根据他的诉求去进行工具的组合,而不是简单地付诸于给钱给得多,他就一定来吗?真不一定。

   我们之前做过调研,不同的医生如果离开公立医疗机构,或者加入到民营医疗机构,他会看什么?是前面13个,但是不同的人这13个的排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要分析我们的核心人才。如果说我们要很好地激励他,我们认为社会办医机构要对这些人才有清晰的人才定位,我们要想清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除了医术高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要求?什么样的医生才是符合咱们这家医院的要求。

   第二个,这些医生,我们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去吸引他,是什么策略?

   第三个,这些策略落到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又是什么样的?

   我最后来展示一个案例,这是我们之前合作的一家医疗机构,他在做人才招募的时候,说要招四类人。其中有一类,要招一个自己的医疗专家领军人物,我们就问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刚开始更多罗列的是下面这些,就是需要这个专家有什么资质,有什么认证等等一大堆。因为这是一家高端的医疗机构,有英语的要求。我们反过来问除了这些,有没有对人的要求?他最后总结出来对这个人的关注是有这些方面的,他的整个价值观或者说我们医院的价值观是这些方面,我想要的这个人是希望德才兼备。我们就把人分了四类,ABCD,他整个经验层面上、能力层面上、价值取向上跟他是匹配的,对于BC类也希望引入,但是这个匹配度是不一样的。

   他做的是什么东西呢?对于他认为是A类的人才,给出了这样一个激励的框架,这些都是我可以给到A类人才的一些资源也好,支持也好,我去跟这些专家一个一个谈,来形成给这个人的一个特定的offer。对于其他的这些,比如说是他的临床技能技巧专业实力很强的,但是可能跟我们来讲不一定是那么志同道合,可能只是在这儿待一段时间的,这些专家给到的东西,和B类、C类,这些专家可能不一定像A类那么强,但是有可能陪伴我们走一段时间的,不同类别的专家给出这样一个激励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我想强调的一点,我们在说到人才激励的时候,不是说保留,不是说留用,在说到人才激励来讲,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清楚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才的画像越清晰,对我们来讲是越有效。针对这些特定的我们想要的人员给到什么样的激励组合,不仅仅是钱,你会发现对于越大的专家,钱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不一定排在前三位的。我们给到他的激励是什么,能够投到人家的心里面去。

   这就是我们围绕目前市场上人才的激励,给到大家的一些分享。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