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10日,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市投资合作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清科集团承办的      “2020全球创投峰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本届峰会以“重构与新生”为主题,资本+产业为脉络,立足全球视角,探索新经济时代股权投资升级新方式。 在大会现场,弘晖资本创始人CEO王晖、唐兴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宫蒲玲、凯旋创投合伙人来志刚、澳银资本合伙人兼执行总裁欧光耀、清控银杏董事总经理田雨、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俊峰、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张鹏围绕“科技赋能、医疗投资机遇崛起”展开讨论。 

   以下为讨论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整理:

   宫蒲玲:我是宫蒲玲,今天临时接到主持任务后有点忐忑,今天到场嘉宾医疗领域都获得很多业绩,特别是一些知名的明星医疗项目都出自在座大咖之手。我主要投资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半导体,投的医疗项目并不多,所以今天的环节将留更多时间给各位大咖,希望在座的听众能够享受我们大咖的精彩分享。先做自我介绍。

   来志刚:我叫来志刚,来自凯旋创投,资金规模40多亿,关注中小企投资项目,医疗领域关注精准理疗、检测等方面,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多合作。

   欧光耀:我是澳银资本欧光耀,我们平台历史将近18年,但是人民币基金管理里程大概超过15年,主要关注医学健康领域和制造业。

   田雨:我是清控银杏的田雨,我们是清华大学产业旗下的专注早期人民币的管理公司,管理规模60亿人民币左右。医疗领域累计投入近30家企业,占整个投资标的15%到20%,一般在项目早期投入。

   王晖:感谢清控银杏的邀请,我是弘晖资本的王晖。

   王俊峰:我是君联资本的王俊峰,2007年开始在医疗领域布局,过去13年累计投入100亿。

   张鹏:我来自高特佳投资,我们机构成立20年,主要投资早后期、中后期,还有上市公司。

   宫蒲玲:我叫宫蒲玲,是唐兴资本创始人,曾管理过百亿资产,投资过一批硬科技领域的明星项目。唐兴资本是我去年新创办的机构,主要投资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半导体、大健康等方向,谢谢大家。

   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论坛,“科技赋能,医疗投资机遇崛起”,医疗领域投资是投资机构追捧的重点,近一年科技赋能为医疗领域带来大量投资。今天向各位大咖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近一年来科技赋能给医疗行业带来哪些机会?第二个是,后疫情时代,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和模式?

   来志刚:疫情对行业产生了影响,比如医生建议慢性病患者通过线上服务解决医疗问题,之前不习惯使用网上服务的老年人,也开始用APP挂号、买药、问诊,另外政府开始支持医保线上付费。疫情后,国家新基建将强化基层疾控治疗能力,将大医院诊断手段以POCT便宜准确的方式赋能基层医院,更好的服务患者。我们投资了一家做做POCT检测的公司准确度很高,适合基层医疗服务。

   宫蒲玲:同样的问题有请欧总。

   欧光耀:过去一年,医疗是我们关注焦点,我不敢说科技赋能给医疗行业带来多大影响,但相比于过去医疗市场进去都有机会,现在投资医疗,科技是关键要素。无论有没有疫情,我们之前制定的投资趋势中科技成分越来越高,疫情倒让我们的投资策略更加坚定了。

   宫蒲玲:后疫情时代,欧总未来看好哪些医疗细分领域?

   欧光耀:没有疫情前后,我们有自己的投资重点,比如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器械还有提供产品集约化。

   宫蒲玲:欧总虽然年轻,在投资界算是老兵,下面有请田总分享。

   田雨:我不是生物医药背景,是测控技术仪器和光学背景,更关注医疗器械相关投资的方向。我观察发现过去一年甚至几十年,科技对医疗行业,包括医疗本身并没有重大推进。而科创板推出对医疗产业有了制度性改革,医疗企业更容易上市的同时,很多有能力的企业家、科学家获得很高身价,越来越多的科技赋能医疗产业。

   王晖:我们自己本身是医疗出身,这是个科技属性很强的行业。做医疗投资选项目时要客观稳定,一项优秀的科学技术变成一款产品,最后做好销量,中间过程非常艰辛漫长。我建议大家还是脚踏实地的理解市场需求,考虑是否投资,而不是以上市标准追逐标的,因为它随时会变。

   王俊峰:前几年医疗投资很热,疫情之后,相对于硬科技和大健康,医疗行业增长性越发不明确,很多综合性基金聚拢于前者,市场活跃的同时愈发危险。前两年,AI影像很火,今年发现能做的不多,就是因为没人为AI影像付费。“赋能可以,付费不行”,如果不是做公益,付费尚未打通时,科技赋能医疗产业还需要仔细斟酌。

   疫情的确改变了互联网医疗,而2014年同样有大量数字医疗涌进市场,幸存者寥寥无几,真正活下来的公司都打通了价值链,找到变现途径。反观疫情后大家明确了价值链概念,但支付情况还是不乐观。我相信真正做到支付变现商业模式的企业才会有更大的机会。

   宫蒲玲:谢谢王总。投资圈大家都很清楚医疗是非常赚钱,这是个高门槛、专业性很强、难度大的行业,在整个周期中坚持到最后的企业非常不容易。下来我们请张总给我们说讲。

   张鹏:今天的医疗投资机遇,无非是好项目、好团队、好企业,疫情仅推动了行业,但我们的投资逻辑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绝对性改变。

   科技赋能是增量市场,增量市场分两块,第一是现在一些通用性新硬科技技术在其它领域找到发展方向后,逐渐落地到医疗领域,形成AI医疗、互联网医疗、3D打印多个领域耗材应用。刚才俊峰总提到AI医疗和付费模式是所有人关注重点。

   第二是专属医疗领域增量。我们发现新生物标志物可以诊断疾病,用到新的诊断方法学上。另外,基于材料学从动物身上做一些提取,做出类似人体再生医学的产品,这是增量市场。另外要关注存量市场,通过ERP解决方案把企业场景全面化,对于医疗高质耗材做集采。所以不管是增量还是存量,还是有很多科技可以赋能市场。

   宫蒲玲:这个问题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近一年来,科技赋能给医疗领域带来哪些变化,另一个问题是后疫情时代的投资机会是什么。

   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于AI应用以及医院AI管理水平的提升,体外诊断、医院管理、个人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这三个的应用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疫情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方向聚焦在诊断前移、体外诊断等相关领域的公司会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同时那种以自主可控、进口替代为主的医疗器械公司也将迎来不小的发展契机。

   对于下一个问题,希望各位大佬能够分享在生物技术、创新医药两个科技含量极高的领域的投资逻辑、投资优势和投资策略。

   来志刚:我们团队主要是理工科背景,基因也比较突出,硬科技是第一要素,所以我们投资项目非常看重技术优势和技术壁垒。像现在基因和细胞治疗都是很热,我们投资了一家做递送企业,现在主要靠纸质或者病毒递送。这家上海的公司做了一个类病毒包裹递送技术,融合了纸质体和病毒的优点,为基因和细胞治疗提供很好的工具。

   我们另外投了一家做基因芯片公司,他们基因芯片密度做到千万级,不管是性能还是成本都很高,满足了基因芯片自主可控。医疗是2B业务,光有好技术产品还不够,团队还需要有行业背景,不能只是科学专家,为了研究而研究,更需要有行业背景的人帮助他梳理、挖掘市场需求,怎么做市场、营销,所以,一个均衡的团队非常重要。

   宫蒲玲:医疗行业非常特殊,不管做企业、投资,专业性、全面性要求极高。下面有请欧总。

   欧光耀:这两个问题结合我们自己来看,第一个还是看需求,你确实满足临床需求还是其它的需求。我们投资重点是心血管领域,更多关注满足临床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包括看机会,比如国产替代机会。

   宫蒲玲:欧总说的非常对,说起来大医疗领域,其实拿医疗器件来说,不同的细分领域所需要的逻辑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领域投资策略也不一样,但相信每个人都积累了各种各样的领域经验。下面有请田总分享这个话题。

   田雨:我们公司基本不投跟药相关的事了,因为我们缺乏相关产业技术人才,但是我们会关注两个方向,一个是前沿生物技术。选择这个领域是因为我们办公地点离清华很近,我们几位同事是清华前生物领域教授的学生,还有专业领域的博士,可以找到前沿市场。

   第二个领域是医疗器械。医疗健康板块领域很宽泛,我们预测电机主设备在中国需求端有足够大的市场,随着国内制造、材料等领域不断演进,医疗器械大概率会重蹈通信设备的景象。国内大量中高端产业会自我吸收、超越国外。

   我们还投了很多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医疗产业这步跨越相当难,一项技术产生到使用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鸿沟,即便产品得到医生认可,销售也是问题。所以我建议“投早投新”, 多想怎样把医疗和销售资源资源引进来,围绕做布局。

   王晖:中国控制疫情非常不错,中午跟西安的李市长交流,说西安1月到6月的GDP增速是全国第一名,国内取得不错的成就,国际上疫情还是没有淡化,其它国家不管是对内政策还是国际政策的冲击没有结束。这一点来讲,我们公司没有任何笃定的策略。

   宫蒲玲:医疗上市公司目前市场表现还是不错的。王总能不能分享下刚才说的创新药和生物 技术投资秘诀。

   王晖:我们基金创办5年半时间,积攒的经验还不够。当你想分享经验,或谈策略的可行性时,从科学角度要有大量数据,几百家企业和长时间的数据分析,我们现在还不够。

   宫蒲玲:那有请王俊峰老总分享。

   王俊峰:今天进入到重要变化时期。前天有文章讲医药2.0,大概的意思是说今年陆续有多家中国公司把自己产品授权给海外企业,尤其是海外跨国公司。以前主要是中国企业向海外企业引进,今天转过来,他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信号,中国企业开始往外走,中国生物只要走入国际舞台,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反过来讲对投资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老套路投资,三年后、五年后当你的竞争对手走到2.0时代、3.0时代,你还在1.0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被投企业国际竞争力,包括这个团队国际对话能力和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包括我们以前看团队有没有引进能力,现在看授权能力。

   第二个变化是科创板、创业板推出后,大家对IPO充满热情,估值很高。包括有些企业在香港海外难以上市,就回来上科创。我们作为一家有历史的基金,其实挺怕的。而且按照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至少有一款产品获批,并非估值达到30亿就满足上市要求。主要还是看企业能否穿越漫长周期,经得起时间考验。

   第三个变化是,原来说追逐项目,到后来是发现项目,今天是创造项目。我们越来越发现判断一家投资机构优秀,就是看是否有能力找到一个合适的赛道创造项目。

宫蒲玲:王总说的观点,我非常认同,真的有同样的感触。注册制推出后市场过热,明显不理性,投资逻辑需要投资人大量教育市场。

   张鹏:是不是一个好技术?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品?一个好产品是不是一定成为一个好市场?只能通过经验减少误判,增强赛道成功概率。

   我们看项目时只关注一家企业本身创始团队能力,关注企业策略在管线上是单用还是多用,又或是其他方式。我们在2018年申请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产业里有工作经验的博士建站后做相关领域的研究,提高认知水平。

   宫蒲玲:我简单谈一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刚才说不管创新药还是生物技术,其实周期都非常长,而且要漫长的烧钱。投资这个领域需要放眼全球,站在全球视野分析这些技术处于哪个阶段。特别像是医疗器械,国外使用了我们才投,国外没有试用的医疗器械,投资风险比较大。

   医疗器件即便是技术含量极高的行业,投资一定要接地气,看他的市场应用和空间是否足够大。前段时间,我们在杭州看了一个项目,技术含量确实很高,国际上也还没有应用,调研后发现它很难落地。按我们现在医疗阶段,不太会花这么高成本买一个医疗器械,所以一定要接地气。

   第三是投资团队,医疗领域要有人才搭配,才能确保企业走过漫长里程。

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在座的各位在这个领域投资比我更有经验。下面一个话题是关于我们西安市的,如何看待西安医疗产业的发展,在哪些建议?咱们自愿的来回答这个问题。

   王晖:昨天在闭门会上说过了,说三点,第一开启智慧,因为西安市是有丰富的高校、医院资料,智慧集群存在,开启智慧进技术到成果的转化;第二是集中资金;第三是百花齐放,执行决策上要带动市场积极性,让市场机构自己做决策,而不是统一从上到下的决策。

   宫蒲玲:医疗健康类企业一定要在集群里面成长。西安市委市政府对医疗健康行业高度重视,已将其列入到西安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中,在高新区、西咸新区、经开区等区域均设有医药生物产业园区。同时,西安本身在医疗领域里也有很好的科技、学术、人才资源,有四医大、西北大学、交大一附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在中医药、化药、创新药、3D打印、生物技术等领域均作了系统布局。希望在座各位嘉宾来西安投资,给西安创造一个更好的创业创新创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