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圈的达沃斯论坛,一场世界级的对话。本次是由科众集团主办的以企业全球化战略为主题进行延展的CXO全年度盛会。峰会邀请到哈佛商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重磅加入,并且邀请多位世界头部企业的CXO进行分享。

以下为2020CXO全球智库夏季峰会“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决策、部署与生长之道”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的精彩演讲内容,由云现场整理。

 

   谢谢大会的组织者,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做第一个演讲,有一点诚惶诚恐,今天在座都是专业人士,现在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符合今天的会议主题,我特别补充一点,我适合在会上做演讲的某一个人,因为九十年代初,我在德国成立了一家公司是德国欧西亚技术有限公司,1992年在德国成立,前几年在北京成立了公司,这个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功,也见好就收,在市场摸索了这么多年,对走出去和走进来,有我自己个人的体会。

   在德国成立公司的时候我是走出去的第一次尝试,那是1992年,同年扬州成立食品公司的时候是走进来,是和扬州政府共同成立的影子公司,同时在扬州成立了体育用品生产,体育用包,华德,在国际上是很有名气的产品。在谈到走出去和走进来,我有一些个人的切身体会,我在从事银行的工作当中,也有一个深切的感觉,和中资企业和中国金融家、企业家有深层次的接触,我接触过草根的企业家,接触过我们国家的前两名企业家,中航计和航天系统,从事卫星和战略导弹研究的,所以和军工、草根企业这之间不敢说如鱼得水,但是至少还是来去畅通,所以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的发展之道,毛泽东说过一个问题,革命首要问题是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同样也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走出去的企业和未来走进来的企业,或者我们在座的人很多国外关系,把企业带进来,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经营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竞争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合作者”,谁是我们的朋友,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你才能为你走出去和走进来做好铺垫。因为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而合作是企业壮大的助推器,这两者不可缺少。

   在一个企业成长过程当中,不能没有敌人,不能没有竞争者,企业要是害怕竞争,害怕敌人你做不成企业,而企业如果光有敌人,只知道四面树敌,而不是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也不会有出路,所以竞争和合作是企业壮大不可或缺的条件,缺一不可。

   像我自己的企业,德国的OUSIA,这个公司是当初帮助中国某些汽车制造业,进口美国、德国的齿轮加工设备的,我是第一个厂家。美国的齿轮加工设备,我们的汽车所有的部件离不开高精尖的磨齿机,只有美国才有,我的公司是为湖北、山东汽车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加工设备,所以要为中国汽车产业做出过铺路的贡献。什么时代做什么事儿,在当初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最需要原始的制造设备,比如高精尖的机床,我们当初往中国进口设备的时候,你们知道有多困难吗?八十年代统筹会,是不允许向中国出售三轴联动机床,什么叫三轴?就是三个齿轮、三个磨盘同时联动加工,那已经是最低的了,如果现在是4.0,那时候才1.0的技术,过了几年以后,经过不断努力,跟中国搞好关系以后,把三轴、四轴、五轴开始放松,五轴联动中心加工的时候,已经可以军工用了,受到了西方高度控制。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以及让国内市场适应国际有关规则规定,让国际有关法则为中国服务,成为我们当初走出去公司的一大重要难题。我们当初废了很大劲才解决了法律和政策上的问题,为中国进口一些高精尖设备。如何加强内部外部沟通,完成交易,成为我们走出去公司重要任务,也一点上对时代和市场的正确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呢?很多人说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别忘了,现在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尤其是最近五年,至于为什么糟糕,每个人都有体会,时代变化对我们竞争者、合作者的认知业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改变的前提。

   下面具体讲讲竞争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这里面用中国人常说的“过五关、斩六将”,如果企业要走出去,可能你们想得还要多,你们能力甚至超过了五关、八关、十关都有可能,但是基础这几关必须解决的。人文关、法律关、服务关、孤独关、媒体关,这五个最应该关注媒体关,外国媒体对中国企业出去的判断,往往决定了企业走出去能不能成功,企业的好坏,是正面还是反面,当地媒体是很重要的,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深刻的例子,在座如果是上海人,是中年人你们一定知道上海有一个最著名的工业缝纫机工厂,当初最早叫蝴蝶,商工九十年代的时候,九十年代末,是世界地四大工业缝纫机集团,当时的李董事长,下决心并购德国工业缝纫机,并购它以后,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大家注意是1998年、1999年就开始运作这个事情,你们现在网上1994年的财务报表,是非常完整,非常透明的,很科学的报表,我当时是作为德国的并购公司,开启了中国比较艰难的第一场并购,这个并购标的是多少?当时是4000万马克,我们谈得很好,但是遇到一个问题,当地媒体说了很多不利于并购的事情,因为比例菲尔德就靠德国这个公司生活的,一般公司是雇员,一旦并购了,他们的养老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是九十年代末的事情,这个事情可能现在不成问题,但是当时很严重,当时的电视台、报纸都是说得不利于这个集团的并购,但是这个集团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推销、推荐和介绍,特别是和当地律师所,当地的工商以及当地企业联合举办了多种座谈会,消除了工人工会的疑虑,才把项目做成,做成最大的受益是商工集团,成为上市公司现在业绩依然很好,只不过当时董事长已经去世了,这个范例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媒体关,媒体关不注意,可能最后一关就可能失败。

   “斩六将”,技术官、信息官、销售官、舆论官、财务官、环境官,最重要的是后面的两个,财务官、环境官。外国企业最后收拾你、赞美你都是拿财务报表说话,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务必重视自己财务报表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检查性,有一些是国际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这一点要求应该是明确的。

   这一点是我们当初到2017年,2018年、2019年数据浮动都很大,差距没有很大的突出变化,因为这两年变化就比较小,收益比较小,特别是中国对外,流量的情况,到2017年已经下最近稍微有一点上升,上升1.2%左右,但是总量国际大环境都是下跌的情况。

   我们了解这个想看看我们走出去以后的国际环境是什么,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于我们中资企业出去能否成功,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中国经济如果越强大,中国的质量越来越好的话,对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是非常便利的一种保护。

   而走出去的战略我们往往有传统的路线和非传统路线。我个人建议我们在场的人,如果你是完整的制造业和生产业,想走出去的话,一定要分几步走,走传统的路线还是非传统的路线,传统的路线无非是跨界或者是跨域并购,我是做食品的,我们买汽车零配件厂,这就是跨界,这个领域完全是你不熟悉的。并购审查当中,对你专业水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陌生人,不懂的人并购这个企业,一定会受到在地国的抵制。

   改组、重建、股权或债转股,这基本靠资本运作,前面两个我们基本做得很多了,从有关统计,中国去年全球并购占世界的第二位,第一位还是美国,所以我们的全球并购我们像八爪鱼一样,全世界布网,在国际上势力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非传统路线无非是报销对方全部产品,拿你的市场、拿的你的销售网络和销售队伍,这是对很多企业来讲做得比较轻松,如果是并购和重组,最难过的事情是在于你财务报表的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一下子审计是不过关的及可能两家到三家报表审计,如果是带销协议或包销协议,非传统路线,用这种方法完全自己走出去的目标也是能够受到提效的一种措施。

   第二垄断对方市场的主要市场,上市也是一条路线,为什么上市作为非传统路线?我并购目的是为了上市,我并购壳,在壳上逐步上市,上市有好处,也有坏处,常常是五五开,华为现在日子很难过,但是它不幸中的万幸,它没有上市。所以华为能躲过很多明枪暗箭,或者美国想通过财务制裁限制华为的发展,但是没有办法,华为不上市,我一旦上市了,成了裸泳了,在所有聚光灯下都会进行对它进行照射,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新你想上市,要想最坏的后果,你错误被放大的时候,会全军覆没,如果现在挣钱挣得很好,很盈利,你绝对不要把上市作为唯一选择,你可以考虑其他思路。

   上市是某些经营有困难,圈钱有阻力,前景不明的人努力目标,我这不是贬低正在上市、努力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人,上市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圈钱吗?为什么圈钱?肯定是缺钱,为什么缺钱?经营不善的,不上市,不找钱挣快钱,爆利的反而证明底细比谁都好,所以要权衡一下,采取传统方式还是非传统方式,上市还是不上市,一定要做明确选择。

   最下面的数据主要是讲2017年全国对外投资的国家,美国还是在第一,下面是直接投资的对比图,双向动荡,你来我往,这个变化来讲,中国现在始终是处在对外投资的双向盈利,所以对走出去的企业来讲必须做好几大功课:人才储备、技术储备、资金储备。

   走出去的企业如果没有人才储备千万别动,人才谁是第一人才?董事长,谁出国当头的?他是第一关键。而这个人才储备,我个人经历,我认为第一条的知识储备就是你必须懂当地语言,很多人不重视语言的储备和能力储备,有一点语言学得半吊子,不能应付所有商业场面,尤其是遇到法律问题,语言无法表达,人才储备当中第一位的就是语言能力储备,没有语言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交换意见就没戏。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我可以这么判断,很多商务谈判的失败,不是中国人的技术不行,实力不行,都输在了裁判身上,就是我们的翻译身上,翻译没到位,我参加过无数次的中外会谈,当然不是我翻译,同志们,你们一定要注意,出去的时候,翻译真正决定你们的企业生死,他一句话翻错全盘皆输,一句话没有理解也是这样。

   扬州一个例子,搞了一个合资企业和德国人签了合同,三个股东加德国人,德国人意思是说我给你们每三个人分红的时候,每人7%、8%的分红比例,根据功劳大小,但是他们开始谈的时候,是说每个人的原始股是7%、8%,这可完全不一样,这两个概念,翻译翻错了,所以这三个人吃饭就特别高兴,跟翻译一起,我们签字了,合同,但是幸好那天请我一起吃的饭,我一谈,我说你们俩说的不对啊,不是一回事儿,一个是利润粉红,一个是股权,最后结果是不一样的。一说出来恍然大悟,德方也明白这关过不去,中方当初就把所有合同要求改签,还好当初经过协调,把这条改过来了,保证了中方企业家,在运作当中的根本利益,这里面就是翻译问题,翻译是故意的吗?不是,就是没有理解,而我们以前谈军工买卖更复杂,很多关键东西谈不下去了,翻译说谈不下去了,不懂,没法进行,所以你出去的时候,必须重视语言能力。    

   下面是中国并购的情况,2017年以前,全世界就欢呼着中国企业进来并购,能够改善当地经营情况和老百姓生活,2017年以后发生了根本的变成,有政治原因等等,后面数据可以看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

   国际市场的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人事风险、市场风险、行为风险。政治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最后是行为风险。这里要提到后面一条,我们所说的政治风险是什么?所谓的政治风险就是中国企业出国,现在会轻易被带上共产党、军方的嫌疑,会受到对方的特殊关照,美国这种做法不仅是美国有效,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美国会对其他国家说,如果你要这些人进去,我对你也制裁,用这种方法推销美国的管理方式。那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怎么办?在座大多数可能是党员什么,你说不是党员,对不起你也出不去,中国也不会让你出去,你连这话都不敢承担,这种政治风险是我们现在企业家们没有过的,年轻人确确实实会感到很大困惑,没有办法你们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不回避、不张扬、不害怕,据理力争也是我们的做法,但是效果有限,最关键的是还是期待国家与国家的沟通,尽量化解政治风险,这对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有很大帮助。

   行为风险常常被忽略、被轻视,就是不拘小节,很多中国企业的不拘小节,有很大一个特点,出国前的简历和出国后报的材料不一致,国内哪一个企业吃的这个亏?海航,海航人家治理你的时候,翻出你20年前国内市场做的广告,当初你写你是做什么的,你出国以后你写的是另外一份简历,是包装公司包装的。这一包装,对不起美国人开始开门招商,等他需要收拾你的时候,关门打狗,把你原始材料翻出来的,发现某年某月的材料和现在的材料不一样,这种行为不一致害了我们很多企业,这一点不多讲,你们回去琢磨一下,要想出去的话,好好捋捋你的材料。还有特别注意不能财务浑抡,记假账,不耍小聪明,不做小动作,不抱侥幸心理,这一点也要注意,如果不注意,就走到国外的牢房当中。

   下面遇到的困境劳工纠纷、行政摩擦、司法陷阱、恐怖主义。司法陷阱我说一下,美国是世界上法律最多的国家,但是事实证明法律多不等于守法,恰恰是违法多才法律多。动不动一百年前的法律来约束你,所以这个是我们企业走出去必须重视的。

   在美欧的中国企业如何加强自我保护?要“盖防空洞”应对非法调查,“建防火墙”应对媒体舆论,“穿防毒服”应对政治操作。很多企业发展已经处于虚虚盲盲的状态,一定要脚踏实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实体,所谓的实体就是我们的饭碗,我们每天饭碗装得什么东西我心里有数,时间问题,我下面比较快的过一下。

   这是有关合作方面的,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我们要选择什么投资方以及收益方。走出去和走进来一样的,找对人是第一,市场不是第一,找对人,没市场也会有市场,找对人你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进入中国市场要寻找合作的气氛,避免竞争,到中国来很多人水土不服,20年前我跟德资企业讲中国,我说中国远看像一汪绿色的池水,看着游泳会很好,但是你一跳下去以后发现游不动,或者水底下全是油泥,各种不开放的行政规定,使你游不下去很多人半途而废,这是中国当初八九十年代对外开放的问题。

   中外合作道路曲折充满挑战,这里很多资料都有,不多讲,合作竞争缺一不可,大众汽车的成功之道,我们比较了解大众汽车的成功在于上海的开放,如果上海不开放,大众汽车进不来,大众汽车进不来,中国汽车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所以这个问题上,大众成功之道,所有企业家应该借鉴,而诺基亚的教训也很值得研究,特斯拉在中国的启示我们还在看,好戏还在后面,这里胜负还难决定,我个人对它胜负各占一半。这里特别谈一下第三点,学会与“地头蛇”打交道,不是贬义的,上海企业到青海投资,绝不比到国外投资更简单,这就是当地的问题。

   下面讲讲全球化的问题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它的偶然性,这不是中国开始就想当中国工厂的,成为世界超市是合理性,成为世界市场有它的必然性,因为现在能够在国际上买大宗商品的,能够大量采购、大量投资的市场非中国莫属,其他国家想干也干不出来,中国确实也完成了三个角色的相互转化和并存,这个并存和转换对中国未来和世界的未来都至关重要,如果三个角色中国缺一个,世界马上会塌一半。

   中国企业成长的三部曲:生存靠拼搏、发展靠创新、强大靠规模。如果华为没有规模,你有8G也没用,因为有规模了,8G就起作用了,所以规模一定要有。所以中国企业最后一点,一定要一专多能,与时俱“变”,靠一招鲜吃天下,已经过时了。一个企业自己要有绝招,前两招过了,绝招出来也许还是苟延残喘,还是坚持八年、十年,这对所有企业发展都非常重要,如果仅有备胎,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需有绝招,出奇制胜反败为赢。

   最后一个图有点意思,是我特意想的,崇功惟志,业广惟勤。以这个为结尾,左边走出国门,合作并行,右边单边主义在交通法上叫“断头路”,此路不通,希望大家选择左边的道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