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回归•超越”主题,结合新时代教育主旋律以及“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实施与应用的背景,探索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学校发展规律,研讨如何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回归本源,使校长葆有初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完成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时代命题,为充分发挥我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为我省基础教育补齐短板、加速赶超,推动建设新福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下为周宁第一中学校长、福建省“十三五”中学名校长培养人选张徐生在本次报告会上的精彩分享,由云现场整理。

 

     这些年,一次次走进课堂,也参加了省里面的一些优质课观摩的评委,也归纳了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比如说教育情境过度为情境而情境;教学的语言本来可以简洁却变得复杂;合作学习形式化、师生互动表面化;就我们数学课堂而言,有的课堂没有板书、没有画图,课堂的氛围追求表面的热闹;教学目标虚幻,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缺少打磨,肤浅;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或者叫“告诉教学”;还有一些老师的教学理念,纯粹是抄袭,书本上缺少我们现实的地气。这几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课,上得并不实在,也照样存在浮躁、虚假。

     聊一聊我这些年走过的一些地方。这几年去山东教育考察,山东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地大物博,潍坊一中占地竟然达到了1000多少亩。从我们省内来看,我走过三明、龙岩,整个社会存在从文重教的好传统。也到过闽南,如泉州、晋江、厦门这些地方经济繁荣,也看到了我们的学子照样非常勤奋向上。反观我们的宁德周宁,我们经济不发达,可是我们的学生,基础不好、成绩不优,而且学习还不刻苦,纪律不严,动力不足。我就在想,人家这么有才,还这么努力,这么富有,也这么努力,人家本来可以拼才值,还这么有颜值。

     我在想,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之大,包括我们学校的校情差别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为此,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我在思考,今天我们怎么做教育?

     从大学毕业至今,已经33年。我在山区耕耘教育的30载,让我悟出一个:我们每一名学生都是长满果实的树。读书改变命运,对山区孩子是多么重要。通过教育,我们的山区孩子们,照样在某一天会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的精英,所以教育充满可能,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教育是一种责任,对整个社会来讲,尊师重教是一种责任;对我们政府来说,教育优先是一种责任;对我们校长,尽心办学是我们的责任。

     我所在的周宁县,距离宁德100公里,但是海拔却升高了800米,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高水冷,或者说是山清水秀。从小在农村长大,我深深认同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育是农业”。我也认为,教育是一种生长,当然这种生长,一要顺其天性,二也要理性而规矩地生长。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喜欢用”道法自然“来表达我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就是”教育之道“。如何效仿自然,或者教育之道,怎么回归它本来的样子?教育,当然也是面向未来的。80年代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至今,我们认为,这”三个面向“,照样充满着智慧的光芒。

     教育既然是从过去走向未来,那么守住初心和拥抱变化,应该是我们教育人的一个基本定位。所以,基于以上这些,我在想,我们怎么宁静致远,回归本份,回归自然,尽心做教育,做真教育。

     第二个,道法自然,回归教育的本然,做完整的教育。何以为教?我们叶圣陶先生曾经在福州一中题词:何以为教?贵求本然。教,我们把它理解成为教天地人事,或者是教知识、道理。第一个观点,教育的本然是育人,是生命教育。

     什么是本然教育?就是努力回归这些教育的本然。

     这里的三段话,“本然”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它本来的样子,“自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它本来的样子,或者是把它理解成自然界。自然界,就讲究它的丰富多彩和自然的规律。不管是本然还是自然,应该都是返璞归真,就是回到本来的初心和使命。

     今天我们怎么当校长?我想,接下去我跟大家共享一下我的几个心得体会。本然教育的基本要义,我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宁静致远,精心做真教育,道法自然,做完整的教育;尊重规律,保持办学的定力;守正出新,坚守教育的常志;凝心聚力,汇聚发展的力量。

     一所学校,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我们能为老师的发展搭建好平台,培养好老师,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育好人。让师和生两种人欣欣然就达到了我们静心办学的目的。

     作为周宁一中我们的生源不是太好,我们1000多学生,就收了540名的高中生。我们有好的学生,但是我们分数高和低分差170多分。这种情况下,我经常跟我们的老师们讲,培养好我们的优秀学生,这涉及到学校的美誉度。但关注后面的2、30%的学生,则是我们的教育良知,因为我们的努力,可以让他们中的更多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一个人的前程,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为了这个宁静,我们还需要老师的心能静的下来。通过把校园建成文化盛园、生态公园、智慧校园来改变我们的环境。我们也需要改进老师的待遇,有人说,只讲情怀不讲钱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所以我也在想方设法改变大家的待遇。

     现在,我们还发现,老师很注重评价,现在的评价,从国家到省,已经开始提出,真知评价这个说法,我觉得这个挺好的。

     最终,如果能实现老师的对学校的价值观认同,那才是我们的高境界,学生是我们学校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对于学生的教育,多年来我从班主任、科任老师,到现在的校长,我保持的一种习惯,就是一次一次地跟学生做来自发自内心的讲话。校长的每一次讲话,一定是要发自肺腑的、是接地气的、能讲到人心里去的。所以所有的讲话稿我都是自己写。

     对于学生来讲,我也经常说,门房管理与心房教化两者同样重要。如果把门房管理,令人干净的纪律约束,心房教化,是水的轻歌曼舞。我也崇尚真教育,真正扎根一线的教学名师,扎根一线,爱岗敬业,这叫真名师。还有学生的学习,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所以要真学习。

     最好的教育,就是校长、教师和家长身上流出来的平和、宁静。

     关于课堂,课比天大。首先,课堂是老师的求道场,我们必须敬畏课堂。课堂更是老师的布道场,我们有的课堂只是追求有趣,但是我认为课堂的本质应该是有效,更高一点的追求叫“有品”。课堂也是我们老师的修道场,每一个老师,都是通过课堂拼搏而成长起来。从站上讲台的忐忑不安,到站稳讲台的成就感,以及到站好讲台的幸福感,我们许多好老师,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创造还给老师,使教育充满智慧,把世界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

     道法自然,我想说的是,我们怎么以大自然为师?大自然,它首先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大自然讲究法则,讲究自然律。我们能不能一样,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万紫千红,不拘一格。更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顺应天性。大自然,有本然之上,我们教育要唤醒学生心中的本然之上。大自然丰富多样,我们的教育要尊重差异,大自然有规律,我们教育也有规律,大自然广博恒久,我们的教育也将面向未来。

     教育的本然,是生命教育,我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三种生命。身体的生命,讲长度。我们学校大部分的时候,会进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这里的尊重生命,既包括尊重个体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包括尊敬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心智的生命,我们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怎么提高生命质量呢?一是提高生命的尊严,二是提高生命的价值。尊严来自本领,如果你有更多的价值,还需要有担当。所以这里面我们常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心智的生命讲宽度。灵魂生命讲高度,这里灵魂生命,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精神生命,需要的教育除了道德教育,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等等都可以让一个人更有尊严与高贵。

     我们现在在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翻了我们有关名家的思想,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德智体美劳,是完整的体系。日本的教育家主张全能教育,他说“真”,就是学问要真;“善”,就是道德要善;“美”,就是我们的美育;“健”,就是身体要健,也提出要和谐完善的人,还提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劳。所以和今天的定位是非常精准的。

     怎么做完整的教育呢?我在学校先给同学们提出“十个一”的目标,我们为此也做了一些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每一天,我们学校有30分钟习字时光,就是练好字。我们每天有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每一天有两节阳光体育。每天有朗读,让校园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我们搞了一米菜园,也搞了户外拓展自然教育。也就是立足自己的校情,做了自己的教育课程活动,以培养好和谐、完整的人。

     尊重规律,首先是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不要埋没他的天性。第二个是尊重学科教学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第三个我们老师的成长,也有规律,应该是一种成长的自觉。一所好学校,就好比大地,要为它上面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提供生长的机缘。

     “育人”两个字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第一种“文化育人”,以环境滋养人,以舆论教化人,以目标激励人,以舞台成就人。第二种“教书育人”,课程是学生发展的跑道;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的场所。第三种“情感育人”,通过同伴、父母、老师,包括领导的情感,也会育人。有人说人一生有四个场所最重要:母亲的子宫、温馨的家庭、学校里面教室是他待的地方最长的、今后走上工作之后的职场。

     温馨教室,除了整齐有序的班级文化,我们关注的一个指标是,让学生来测评他在这个班级的安全感,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育是农业,它的四时有序,一年的12个月,我们把相应的活动做了安排。也讲究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定位。

     学科教学认知规律,我们一直想在追求课堂的高效,但是很难找到一种模式,让所有的课堂都适用。倒是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理科课堂和文科课堂,理科课堂把它叫做“智慧的课堂”,主要讲思维,文科的课堂主要讲素养融通。所以理科课堂上的互动,不是表面的那种热闹,而是走向心动的思维激荡。比如说语文课和数学课,我们就可以做一些对比,一种是心灵的语言,一种是科学的语言;一种靠情意驱动,一种靠问题驱动;一种是写作训练,一种是解题训练。语文是个性化的表达,我们数学就是形式化的规范。

     教师的成长规律,我们从走上讲台,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或者是我们从模仿性教学,到独立性教学,到独具风格,到创造性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比如说前不久有一个校长的改进工作方案里面提到,他学校的年轻老师的培养模式是“123工程”,就是一年合格,二年就优秀,三年就成骨干。我说那你也太快一点了,我们135都不错了。

     关于老师的成长,我在前不久看见一篇文章是这么说:老师的成长,只有20%是靠培训,70%是靠他的成长自觉,10%是靠一个关键的事件,关键的人物,或者是一本关键的书。因此我也一直提倡,我们老师要多看书,在教学之余,要有充裕的时间来看书、来聊天、来喝茶交流。

     第四个,守正出新,不管教育怎么变化,它总有它恒久的价值观。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生命至上,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我这里想讲“四轮驱动”。一所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意味着老师的成长阵地。所以我学校专门做了一个教研文化广场,每个学科一个阵地,让他们把学科的教学观、学科建设的成果,以及学科的学习园地,14个学科形成一个广场。教师的素养,如果比成一棵树,它的根部是爱心与责任,它的主干应该是它的专业素养,但是只有专业素养是不够的,它的枝桠应该是学科教学素养。所以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一个意味着高度,一个意味着速度,两者结合才能在高空、高速的飞行。

     拥抱变化,我们做两个理解。一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现代化,意味着一方面是技术化、智能化,但另一方面,它一定也需要情感化、人文化。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是现代化。教师与技术同行,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杰出的技术,它无法代替平庸的教学。传感时代,就是未来体育、艺术、劳动、自然,每一种教育,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滋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从小在水泥森林里长大,玩的是塑料玩具,再长大一点,玩的是网络的电子游戏,远离大自然。给你带来的害处就是身心压抑,还有对大自然缺乏敬畏、对生命缺少尊重。

     有人说校长的三重境界:当校长,办学校,做教育。有人说,如果我们要办坏一所学校,只要一个校长就够了。但是要办好一所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自己努力、政府给力、社会助力、向外接力。

     依靠老师做教育,我们学校坚持做好老师工程,作为我们周宁一中,真正的省市名师是不多的,但是好老师大家都可以当。通过对人要好,使人更好,来做我们的好老师工程。

     我经常会跟学生们说这么一段话:你来自何方并不重要,你要做一个自信、自强的孩子,超越自我,拥有过去。第二个,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要互相欣赏、彼此爱护,激发存在的内在力量,做更好的自己。我印象中的好学生,眼中有光,脸上有笑,朝气蓬勃,知书达礼。

     这个模型我比较满意,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老师一旦到了一定阶段,好像缺少奔头。我说老师们的教育人生的坐标方位,第一个方位,35岁以下,我们让他走向优秀。所以,每年10位教堂新秀的评选,我们是作为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35-50岁是我们的中坚领导。50岁以上的,要走向有口碑的,就要当好师傅。

     这几年,我们学校的老师队伍建设应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在教研文化广场我也提炼了十句话作为我们的教育哲学:我们相信教育是农业,育人如育苗。我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地图。我们相信,教师发展是学校最重要的力量。我们相信,学校发展贵在守正出新,改变,从我做起。我们相信,课比天大,越努力越幸运。我们相信,老师应该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个用心的日子,一群群有情的孩子,就是我们教育的故事。

     这里有一段话,是新加坡校长委任状上的一段话,读起来特别契合我心里的感受: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我的学生同样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未来。我当老师、校长,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教育,不求他们能显赫,但一定能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我用荡漾的师爱来滋润他们幸福成长。

     今天,我就从这六个方面,来阐述了我对本然教育的一种粗浅的理解。作为一个三十几年教龄的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在求教育的本然,但也不甚了然;即便知本然,要化为践履,其实很艰难。践行本然,就成为我们的理想之道。

     好,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