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回归•超越”主题,结合新时代教育主旋律以及“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实施与应用的背景,探索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学校发展规律,研讨如何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回归本源,使校长葆有初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完成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时代命题,为充分发挥我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为我省基础教育补齐短板、加速赶超,推动建设新福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下为厦门市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福建省“十三五”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黄锦英在本次报告会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领导、专家,各位亲爱的同学,还有我们的校长同行们,大家好。福建省普教室曾对我的教学主张表现过多次的研讨和推广,我发现同行者越来越多了,我也充分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一座等待开垦的宝藏,教育的过程就是让每个生命焕发潜在价值的过程。教育的使命便是敬畏生命,成全差异,尽可能为每一个儿童营造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成就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的未来。

   我提出了第一小学的办学理念,“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缔造名校,成就未来。”

   在第一小学八年的教学实践中,“关注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让我树立了管理的信心。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的提出总是离不开对这所学校办学历史和对学校当前发展机遇的思考。翔安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一所农村小学的校本部,2014年从学区剥离出来,成为区主导小学,基础相对薄弱。厦门作为多元社区,对多元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厦门作为全国首批教改实验区,在数字教育方面的探索,走在全国的前列。翔安作为厦门最年轻,最有活力的行政区,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但教育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要让翔安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办好教育,留住人才是关键。

   作为新任校长,如何把握机遇?带领一师小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回应社会寄予的厚望?马克思说人是生产力,还是要靠人。了解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之后,我惊喜的发现,这所学校此前推行过生命化教育,教师团队对成全中成就人的教育观,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

   于是,我们在追求“在成全中成就”的真诚中,再次扬帆起航,在充分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2015年我们提出了“适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办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2015年人民教育刊载了我们的理念,同时刊登了我的文章《教育除了发展别无目的》。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适性教育”的内涵解读。

   从语义解读的角度来说,“适”的本义是顺从、适合、节制、调节。“适”的引申义是恰当、悦乐。“性”的解读有本性、脾气、体质、性情等。“性”的引申义有生命、生机、姿态、生物的本质。“适性”可以是过程的适合、恰当、节制,也可以是结果的悦乐、舒适和美好。因而可以说“适性”既可以是方法的,也可以是价值观的。所以适性教育我们就把它理解为遵循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教育。逻辑起点是敬畏生命、尊重儿童,核心是采用多元教育形式,促进每个有差异的个体都得到发展。归宿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的使命是涵泳童心,激扬灵性。昨天鲍教授说学生的使命是不会改变的,三十年甚至一辈子,甚至永远,他可能都会坚持下去。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我理解的这个使命。

   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助每一颗金子都闪光,我们的校训是勇于超越,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校风是乐于奉献、和谐共赢。教风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风是崇美、善行、超越、创新。我们希望学校的管理和教师都能够得到润泽,不断成长。

   “适性教育”把每个学生看作可造之才,把学校看作磨炼儿童成长的练兵场、跑马场,希望在悦纳、包容、成全中帮助每个孩子追求到生命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因而,适性教育就具有了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更蕴含着国家的价值取向。我想应该是能够很好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适性教育”的价值重构。要实现“适性教育”的价值认同,就要求全体教师要完成四个重构:一是教育发展观的重构。教育不仅要提高儿童的四种能力,生活、生存等四种能力,更要帮助他们建构体验幸福的智慧。二是教师自我意识的重构。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引领者,教师要用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有道德的方式来成全生命的成长。三是师生关系的重构。师生关系必须从当前满足某种社会功能性的目的,转向生命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四是价值观的重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那么唤醒每个人的成长自觉,就是教育最为重要的使命。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价值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我想“适性教育”所呈现出来的教育追求,应该是能够契合这一价值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所倡导的办学方向,所以坚定了我们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的信心。

   第四部分,讲讲“适性教育”的理论依据。首先,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如何培养多元人才,创新的新型人才服务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到2020年,就已经在十年前明确指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适性教育”成为了国家意志的新表达,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自然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其次,回溯中国教育发展史,孔子的有教无类,学师并重,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孟子的“教亦多术”,朱熹的“循序渐进”,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柳宗元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等等,都阐述了教育应遵循人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再从西方的教育思想发展来看,加德纳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重新定义了人的智能结构,成为“适性教育”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当然,苏格拉底的合作对话,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等。西方的教育发展伴随着适性教育,为它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这是众所周知的北京十一学校,四千多名师生,四千多张课表,一千四百三十个教学班,一百多个课程,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但是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了可能。北京十一学校创造的奇迹,为“适性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支撑。

   接下来,我汇报第五个方面,那就是“适性教育”在翔安第一实验小学的实践探索。2015年翔安第一实验小学确立了“适性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后,开展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推进,先说说第一打造解放天性的适性环境。

   杜威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环境,使在这种环境里进行的游戏和工作,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道德的成长,“适性教育”要求学校的教育空间设计要尊重儿童天性,从激发儿童潜能的角度精心设计,使教育空间蕴含教育力量,帮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支持,形成走向社会的技能和健全的人格。

   翔安第一实验小学近五年来总投入了六千多万,校园面貌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园,学习的乐园。那么在教育空间设计上,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三个维度。

   第一,关注儿童的年龄阶段性。比如说我们在低年级设计的孩趣园。比如说习惯养成长廊等等,处处都是突出趣味、智力和唤醒。而中年段的神话故事墙,经典文化园,关注的是文化的涵养,主要强调了大爱、智力、润泽。高年级的开心农场、武德园等等,开拓了梦想、创新。让学校的教育空间与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高度融合。

   第二,细节上努力释放儿童的天性。其实学校从黑板、电子帮牌、宣传栏的高度设置上,都尽量符合学生的视觉要求。这是一张学生的课桌,现在看上去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课桌,2014年我们在选择它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第一想的是孩子们的书包应该放在哪,才能把他的身体解放出来。水杯、书法工具、器乐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们必须随身携带的,应该放在哪里?写作业的时候那个笔应该如何才不会滚动,不会掉,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用心思考,进行的价值选择。我们操场上高低不一的篮球架等等,目的就是以便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尽可能解放他们的身心,使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这些是教室里面的,比如说我们设置的学生三角,这个小房子是我们的卫生角,这个是植物角,还有图书角,让儿童的生活变得非常方便。

   这是我们的一个巧手益智空间,有可以直接动手操作的工作台,也孩子们活动过程中开心的照片展示栏和作品展示栏,学生在这里可以独立参与,可以集体参与,可以根据老师给的任务单完成任务,也可以通过底下连通网络的智能设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像这样我们每个空间都蕴含着微型博物馆的功能,这台智能设备让每个楼层都可以开发微型课程。开放共享的空间不仅成为教育者的期待,还成为了学生的交互式场所,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哪怕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体育器材共享区。

   记得学校曾经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教育局让我们创建足球特色校,并且为我们召来了一个足球教师。可是足球社团一直招不到人,因为孩子们没有接触,觉得并不喜欢。自从我们设置了器材共享区以后,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爱上了足球运动,招生自然是没有问题。现在他们冒着大雨也不愿意放弃训练,我有时候看了于心不忍劝他们说算了就别再练了,但是旁边的家长和孩子们就说,我们常运动体质好,没关系。这是一个小小的设施给孩子的生命状态带来的改变。

   第二,能够构建挖掘潜能的“适性教育”。“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想,你有什么办法能让理念落地呢?我当时的回答是两个。一是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成为孩子挖掘潜能的练兵场。二重构师生课堂文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五年来,我们把握这一要素构建了多元的课程体系。从这张图的课程结构上看,我们跟很多校长介绍的有很多相同之处。第一层面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讲究抓实求活,夯实基础。第二个课程是为个性发展、能力培养搭建平台,以五十几个社团出现。第三个探究型课程,根据不同的系列把学校所有的德育活动探究型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体系,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具体的情况我就不一一说了。我们来看一个简短的视频,请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

   

   这是我们教导处每年都会给孩子们社团活动做一个简单的展示,他们在展示的时候不同的篇章之间有一个词,这是第二个篇章,他们弄了一个简单的视频。

   “适性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创新,不仅印证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同时让不同的学生在共同的基础上各具所长,为学生发展提供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实践引领,为其成为负责任的人鉴奠定基础。

   有人说凡是没有触及课堂的教育改革都是伪改革,我想那是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适性教育”的实践探索也选择了挑战课堂教学这个改革的深水区,我们以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小学生自主能力研究为依托,重建以协同学习为主的适性发展课堂,促进教师从研究怎么教到研究怎么学。我们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整学,搭建支架实现跳跃式学习,课后利用促学单进行学习。让儿童的学习真正的发声,并与教师精准发力,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

   举个小小的例子。数学组老师常年坚持开展一个活动,叫做“越学越明白”,引导学生在群里拍这么一个小视频。通过常年坚持下来的数学体操,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当然老师们还有很多其他有益的尝试,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第四是培育适合教师成长的环境,我们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一切美好的教育蓝图都是空谈,我们常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师,以规章制度规范教师,以具体的目标引领教师。目前教师队伍的发展,可以说从国家层面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我们学校通过名师陪伴、科研引路等有效方式营造教师成长的环境,具体有十大举措促发展。

   第一要制定成长规划,规范师徒结对共同体的管理,我们柔性引进两位专家,采取多种方式,通过打造适度的教师成长空间。

   接下来是构建多维一体的适应平台。

   非常感谢,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有人说“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站不住也走不远的”,但是我要说,思想和行动它们是互为依存的,教育既要有思想,更要遵循做的哲学。祝愿在座的校长们都能让自己的思想扎根大地,照亮我们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