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工业建筑行业的一次盛会,这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展示,我们汇聚行业精英,整合创新分享,助力行业前行。本次论坛将围绕工业建筑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精彩案例实践,共同分享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来,工业建筑的演变与转型,探讨更多工业建筑领域未来无限可能。

以下为gad·line+studio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朱培栋先生在本次活动中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gad·line+studio的朱培栋,很荣幸来到现场跟各位分享关于我们近几年在工业建筑实践领域的一些思考。其实刚刚前面两位嘉宾分享了非常精彩的工业建筑遗产利用保护的这样一些案例,但其实这样一些案例更多的是一种室内外整体设计的整合,来自于建筑师对于材料,对于新兴功能使用场景的这样一些把握,更多代表的是后工业时代的状态,我分享的两个案例更多关于如何真实在中国当代工业效率,工业的语境下进行建设、进行建造,且真实的为工业生产所服务的项目。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个题目来自于gad·line+studio建筑的当代聚落图景,工业建筑大家都能够非常直白的了解到这个含义,这个聚落一方面来自一个园区来自于一个群体,另外一方面也反应了在这个项目当中或者在这些项目当中我们的一些思考,就如同前面刘老师所分享的那样我们在文明之后我们要营造的可能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我们更希望营造一种文化。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来自于隋代展子虔的一个《游春图》,这个图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之一,就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山水画慢慢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范式,这个画当中看到山、水、树、林、人的比例关系,从这个时候基本上确立了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这样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也成为后续所有山水画的共同范式,这种范式虽然跟现在透视学是不太一样的,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的对于透视的理解,散点透视。但是人的比例关系跟山体的比例关系是比较精准的,这种山水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推演,到了五代荆浩的这个图也可以看到在绘画的技法上面,在整体的形式和自然上的展示。同样董源《潇湘图》,而在这个图当中大家可以看到有人到达海面,这样一种生态人的图景和山水自然的画面构成了中国非常士大夫这种山水人文画,这是非常有名的山水画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可以看到山川、林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描摹,更多的融入了写意的调性跟色彩。这个所有的线条和关于楼宇的描摹会显得更为细腻。

   这样一种描摹细腻的画法我们称为芥画,它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一种芥子,绘制这样的一幅图景,在划线的过程中也称为芥画,在长期的时代流传当中被以讹传讹为芥画。从今天所看到的画面当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共性,就是中国古人对于所看到的真实世界的图景,对于山、林、树、木、屋这样的一些元素如何在画面上构筑,如何形成漂亮的视觉元素,如何转换为一种精神提炼这样的一个过程。这种关于空间提炼的思考其实在中国古代或者说中国传统的这样一种体系当中,文化体系当中是用两种方式来呈现的,一种方式来自于中国的传统园林,这个可能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另外一种来自于前面所看到的绘画的方式,这种绘画方式一方面来自于山水画,另外一方面来自于刚刚前面所看到的芥画,关于园林如何造园是一门可以传承的技艺,一方面考验匠人师傅,主持造园人掌握的技法和方法,另外也有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传承的,比如说《园冶》中国造园史上非常经典的著作。绘画也有非常经典的教材,几乎中国所有的古代、近代名家明清时期开始都会在初学画的阶段描摹临摹这个芥子园画稿,精选了古代名家墨客精彩的局部,在分类的汇总当中提供人们类型学的学习方式,最开始的序当中将所有绘画的方式从画学的浅说等等一系列的画法,先画树,接着画山石,在之后人屋宇比山石更难画一些,这样一个绘画沿袭的过程代表了中国古代对于绘画训练的流程、方式。

   如果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这样一个提炼,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画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种阶段学习赋形,如何把山人画好,画好这些东西之后绘画的学徒将来能不能有所成就,其实不仅仅在于他画的像不像,而再生最后的构图和组合能不能画成更好更有意境的作品来,这个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学习,另外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天赋来自于写意。根据中国传统绘画可以分为赋形和写意方式。

   我们接下来看能不能从更扁平化浅透视绘画当中寻找一些线索,如何将绘画的技法和策略应用在中国的一些工业实践的图景当中去。这些工业项目的实践在当下由于这样一个体量,由于它的规模往往不会在城市的核心区域,会和前面两位嘉宾所分享的改造项目不太一样,我们往往会选择在城市的郊区选择一些更偏僻的地方建设这些大型的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往往有非常好的自然资源,但是又有当代文明的介入,当中会产生冲突、碰撞也会有破坏。

   分享的第一个项目体量有20万平米,这个项目是浙江的桐庐,桐庐一直以来是作为浙江省非常著名的一个旅游圣地而存在的。著名的《富春山居图》描摹的桐庐和富阳之间的一段自然风光,这样一个项目当中我们是试图通过山水画可读和可游,将一个中国非常传统的工业园区,转化为一种当代诗意写意的这样一个图景。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散点透视的方式进行装置,同时我们在项目当中尝试对自然的环境和风土人情进行适当的保留,慢慢转化成为一种当代新的实业性的聚落。这家公司是做LED的,是在LED的生产专业领域当中可以做到全球的前三,是杭州的一家上市公司。他们总部在杭州市区在钱塘江边,要做这样一个大的生产园区杭州的土地太贵了,所以就搬到了桐庐。

   这个项目离桐庐的主城区在刚刚拿地的时候有一定的距离,在大约5公里左右的样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下非常一个典型的特征城市扩张,城市无论是我们的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在以各自的节奏进行扩张。桐庐也在不断的扩张他的主城区,随着桐庐的发展这样一个区域预计在20年的总规范围内慢慢纳入到核心区域的范畴之内,不再是一个郊区的土地。这样一个要素成为了我们设计初期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第二个切入点来自于这块场地的本身,贯穿中间有一条路马家路,本身这个区域是马家村,大部分建设场地位于马家村产业基础之上,这一系列的建设势必会对后续这样的一些原有的自然风土人情产生大量的迭代和破坏。而这样的破坏已经在我们的场地东南侧320国道的对面发生,对面是另外一个杭州非常著名的上市公司的总部基地,这个园区非常讲究效率非常高效的工业园区铺面了整个场地,完全看不出原先场地所具有的自然生态风光。

   这个是我们初到场地时候所能够看到的图景,可以看到茶山、茶田。同时在傍晚的时候这个地方边上还有鱼塘,画面当中可以看到右上角有一个黑点,那个黑电气石是一个白鹭,这个画面当中也反应的非常田园的风光。我们回应这样的场地回应我们所考虑的自然地貌,我们选择将工业当代的需求与当地自身的地理特征做一个平衡,我们没有初期就对场地进行彻底的利用,我们将场地当中茶山、水塘进行了完整的保留,我们将它需要做流水线部分大体谅的部分沿着场地的边界进行布置,同时将生活、交流、研发等等的空间进行集中,同时打散尺度,削弱体量布置在茶山和水塘的周围,我们在交通可达的部分保持了工业的效率,在场地的内部我们为当代田园图景的营造预留了可能。

   沿着320国道在这里有连续的巨型的体量,在这一每一段体量都是若干段150米自动化流水线构成的,场地内部靠着山体连续的线性是员工的宿舍,当中小体量的楼作为研发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些体量作为生活、医疗、交互休闲的功能,这些功能就顺应着原有的鱼塘、茶山在山地的周末以一种相对自由的形态进行布置。这个是整体沿着320国道更大比例工作模型的状况,沿着整个320国道这个场地有非常强烈的特征有1公里长的边界,我们很少会面临一个项目面向某一个位置有那么长尺度的边界,往往一个项目有两三百米已经非常大尺度的边界,这种长尺度边界也引发了建筑师的想法。

   这个想法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想法能够对于我们城市的尺度,快速的这样一种推进作为一种批判性的实践。我们就顺应这个长达一公里城市边界,或者说成交的边界做了一公里长的红墙,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割裂成和后续我们保留的一种村落聚落图景的一道挡墙,更多的是一种聚构尺度的艺术实践。我们把前面所提到的绘画方式和策略捡了起来,我们实现了多层表达的砖画实验,我们拿一公里砖墙我们尝试画一幅画,我们希望这个画能够带入到真实场景中,能够让路过的人,让在这里工作的人,让游客能够体验到非常有戏剧感的场景。

   首先面对城市的更新我们做了一个砖法,这幅绘画描摹的对象就是《富春山居图》,我们观摩这幅绘画分为远景、近景、中景,自然绘画的对象在画面当中可以分为若干的层次。在若干的层次当中希望用散点透视的方式通过立体透视分层方式进行表达,将建筑的立面取了这幅绘画的中景,将画面的前景和远景进行进一步的拆借,前景整个场地320国道人可以进入的自然景观,远景当做场地本身自然所存在的自然肌底背景。我们将绘画表达为三个层次,人可以进入的国道边缘的绿化带景观,中景建筑绘画以及远景自然的背景。

   用什么方式画?我们选择了用砖,如何用同样一种砖画整幅画,我们最后找到了机制手工砖,我们可以进行人为二次加工,所敲开的段面是非常自然的断面,会形成每一块砖不同的断头,所带来的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的机理,会形成两中不同的表情,我们在立面上进行叠加和应用,面向南侧作为LED的生产厂家保持内部采光的均匀。我们通过砖的别致形成了砖的幕墙遮阳,我们也形成了整幅绘画的肌底,如何再现《富春山居图》,我们将砖当中的填充作为砖的画点,让连续的画点作为一个线条。

   接下去用填充完整的界面形成绘画的阴影关系,通过旋转的方式来代表退蕴的状态,然后我们变成了人工建造的基板,我们通过建造工艺的方式如何做到建筑的外墙之上和建筑外墙和室内生产流水线的关系,以及在早期的办公室当中尝试搭建这样的一个实体的模型,这是最后上墙过程当中的状态。上墙完之后对于整个前面的景观按照我们的设想和提议进行改造,这是整个项目建造完成之后的一些局部。这个是园区的正面,目前一起已经建成二期在建设过程当中,这是园区的主入口,这是内部的一些展厅空间,一些楼梯。面向园区的内部我们同样用了砖,是两种色彩的混搭,结合公共开放空间为每一个楼层,为不同的生产流水线都预留了对外部景观外部更好视野的打开的窗户。

   在立面上连续的节奏通过这样的一种节奏方式我们将所有的立面的管线和所有的线条都在建筑的立面上进行了整体的控制,在这个项目生产车间内部看不到与的管线,这是一个平面图可以看到这样的平面图当中我们为了考虑这个项目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更长久的时间之后,就如同先面两位分享的嘉宾将一个工业项目改造为剩余可用发挥当代文化价值的公用空间,我们早期设计当中就为这个预留了客流性,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我们将所有的服务空降做成曲形的补包,所有的疏散楼梯,卫生间都在补包当中,剩余的空间都是完整大跨度的空间,为后续的生产若干年后一系列的改造留出了充足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此长尺度的建筑单元,往往会遇到建筑分缝的问题个,我们利用单元的富余我们将多余的分缝没有做一条铝合金,或者镀金铁皮盖板,全部通过建筑隐形的盖板一体化的进行整体控制。

   刚刚看到是如何来画一幅画,是建筑师的自我表达,从自我表达最后还原到生活和使用的场景,我们希望这个场景当中生产、生活、生态是融合的,散点透视还原到真实的透视场景当中去。这是人走在320国道的绿色带和景观带的画面,真实的数目,背后强烈的红砖所构成的图景,而这种图景的局部会进行进一步的延伸,把人带入到这幅画当中去,延伸的方式是通过整体在总图上的布局。

   我们在沿着320国道打开了一个缺口,让人可以从场地外围走入到那幅画,保留了茶山、鱼塘的场景当中去,在这里打开缺口通过景观的营造,人可以从画外走入到画内的路径,慢慢的可以从一种超现实的对于一种人工的建筑装置和自然景观的叠合慢慢渗透到内部一种更具有活力的,人、建筑、生产、生活互相叠加,互相影响的这样一种途径当中去,这是我们大尺度工作模型的照片,项目在后续也正在慢慢的施工过程当中,这个就是项目施工过程当中的这样一种状态,鱼塘在施工过程当中是把水抽干了,但是其实在今天分享的时候这个鱼塘已经还原到最初的模样,气侯研发楼、办公室可以看到和后续的山和前面保留的茶山非常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员工的公寓我们用人工山体的方式,通过对等高线的还原和描摹让他和后面的山体形成非常有机的对话。

   尺度打散后的场景,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当中从外围透视度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慢慢感受到当代工业需求和人类真实生活场景,与自然生态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这个项目当中我们尝试做了保留,将自然风貌进行适当的留存,没有一味的破坏这种大自然的历史。同时尝试对当代的工业聚落不仅仅做标准化的营造,而是顺应每一块场地,每一个项目真实的特质和基因适度的改造,同时进行了再生既是人工山体的构筑,同时这种人工的山体又和真实的山体产生了对话,最后尝试做了两种还原,一种是绘画技艺的反射和抽象,另外一种还原应用到当代的建构与建造当中去。

   刚刚看到的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另外一个其实是前面王老师最开始分享当中介绍过的一个小项目,同样在浙江另外一个因为自然风光非常著名的地方在海宁,之前有老师所做的袜子工厂,同时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工厂就在钱塘江入海口。这个项目当中我们做的是一种工业场所的一种小型聚落,这个项目是在尖山新区,同时也是闻名中国的钱江潮的发生地,我们可以看到自然资源的留存,整个滨江的履带当中保留了生态保护区,高尔夫球场等一系列的自然景观资源。

   靠着江的部分完全是填海造地造出来的,我们的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位于最沿海的位置,整个堤防边上有大量的园区已经建成,这是项目原始的地方,边上有河流,前面有防洪堤,再下面是钱塘江的江面。在看到这个项目之前当下的工厂往往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非常高效率非常集约化的,是一种极致的效率的体现。

   这样的一种工业园区遍布中国的大地甚至遍布全球,里面的生产图景虽然现在有很多工厂已经慢慢走入了自动化一种智能化建造的状态,但是同样有一些产业或者说有一些行业这样的一种劳动密集型工人非常密集的状态还是保留着的。整个企业非常乏味,缺少人文关怀,生产环境密集。我们为什么要尝试还原一种聚落的工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乡村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白墙灰瓦这是在人们当中有集体记忆的乡愁,同时也是以文化为纽带人类栖居的载体。

   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希望能够在文明和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些对话的空间,我们尝试用这样一个工厂做一个小尺度聚落的再现。我们同样找到了一个芥画,我们所提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元素都存在,山、屋、水、石等等一系列的元素在这里都构成了整个画面,让人觉得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的要素。

   我们所做的是将这些要素一一的对应建筑的语汇和策略,将整个园区营造为当代人可游、堪用一个当代项目,这个园区当中的水面,就如同前面对于村落的还原一样,水所承载的公共空间,代表人与自然对话的关系,对当下千篇一律的园区带来了新鲜的可能。同时将整个项目最周边全部布置为生产和效率性的功能,将活动,将多元化交互的体验场景布置在园区的正中间,如同我们当代的生活服务中心一样在这里承载了所有在厂区当中生活工作的人们这样的一种生活多样化的画面。

   这个是画面当中一系列的局部,我们通过这样的一张分析图来看待所有的路径还原,我们用红色的路径指代传统绘画当中的山径,同时将水系石头用标准工业化建造的元素,用钢板、石头进行还原,我们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提炼自然。我们将建筑物宇和山体用同样一系列的材料来进行应用。可以看到在这里亮了灯以后的路径,这是园区当中的场景目前所看到的是生活中心在底层是他们共享的大厅,上面每一个楼层是不同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他们员工休闲活动的空间。我们将这个栈道串联整体可以上到屋面检修太阳能极热板,变成了可游可观的山体的路径,这种绘画不仅仅是视觉经验,变成人们可以走进去体验的经验,我们希望进一步的不仅仅是在山体外部的这样一种存在,能够延伸到建筑的内部。

   我们将建筑拆解,将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的功能进行一一的对应,最后参与了这样一个水面,到达了建筑的屋顶,会有公共交流的这样一些空间。同时这样的一种路径也将所有建筑当中的疏散楼梯全部外挂,不仅仅是建筑内部的疏散楼体,变成了景观化的要素。可以伤悼屋面变成屋面检修的工作通道,这是我们的工作模型,这种山径是似断似连若隐若现的完全的一体化,解决了消防疏散,解决了货物的搬运和检修,也解决了场地内部景观的游览和各种公共生活的连接。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场地当中我们用预制混凝土漆块还原传统中国的山系,用非常低廉的造价借鉴中国绘画的方式进行体现,这里用了红色的钢板。

   在生产现场我们看到在园区的内部非常简洁的色彩,用绿色、红色和白色构成整体的场景。这个是接待中心,包括一些辅助的这样一些后勤的通道,在上方红色的元素在当中若隐若现,这是研发部分的电梯厅,中间的生产空间布置所有的流水线和生产基地之前所看到的场景,后面的玻璃若隐若现无形玻璃构成的朦胧画面。    这是刚刚所看到的生活楼底层的多功能厅,根据员工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多场景的切换,这是一个小型的讨论区,这是员工的办公空间可能工厂不仅仅是传统印象当中非常冷冰冰的状态,可能会更有活力。同样是人们在办公和工作的场景,在这个工作场景当中也希望留出一些小的公共空间,能够让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交流、放松、对话的场合,同样我们用这种色彩的元素,有橙色、绿色。在员工的生活空间当中也做了连续的挑高空间,使不同的人群和工人在这里产生交互。

   同时我们这样的一个公共通道通过红色这样一个色彩的暗示,形成了一个似断非段若隐若现的通道,通过公共空间核心口通过楼梯把人引导到空中,最后人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楼梯到达六层,可以体验到隐藏在内部的小园林,从园林可以看到这样的筐景,通过一个悠长的通道最后到达水院当中,这个水院也成为了工厂主人的居所。工厂主人原来住在杭州市豪宅之中,但是工厂建起来之后他就搬到了这个地方。这是大批量工厂,我们希望在这样一种标准化讲究效率的图景当中能营造一种新的机会,新的一种场景。

   在这里我们同样做了解构,我们对传统绘画的要素,对芥画的要素进行拆分。同样用建筑的语汇进行了重组,新的功能进行了重构。同时将这种重构不仅仅是一种效率,变成了人可游可观的真实存在,多样化的人群在这里共生,而这种多样化的人群趣味性的场景,是未来的工业、未来的生产所能够提供的。

   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希望能够提炼工作传统绘画当中的意境,将生动性将尺度的关系用人的双手用非常隐喻空间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其实也是一种语境的进化。我们回应当下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和意,学习形式策略,学习工艺技法。但是我们用当代的智慧理念:如何对待生态,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生产,我们用三生合一的方式与我们建筑师建立起一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