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及企业自身发展的期盼,中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正式更名为北京领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心之所向,领雁启航——领雁科技品牌升级发布会”中,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朋友参会,分享行业思考、洞察科技前沿、探讨转型之路,并共同见证新品牌启航时刻!

21111230.jpg

    以下是本次领雁科技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高峰对话环节”实录,由云现场整理。


    大家下午好,我是本次对话环节的主持人焦卢玲,今天非常感谢领雁科技给我这次机会可以和行业专家一起面对面探讨。

    在创新发展的主旋律下,金融企业加快升级IT技术架构,新的金融业态在这个过程中加快重构,创新的同时面临更加复杂的形态和更加严格的监管形势,今天和各位专家一起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接下来首先有请今天的对话嘉宾,他们分别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金融科技部主任 何阳;

    资深企业架构师,畅销书《银行数字化转型》作者,付晓岩;

    腾讯云华北渠道部总经理 杨万桃;

    领雁科技总经理 伍四杰;

    再次欢迎大家,请落座,为加深对专家的了解,首先请各位专家用一分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主攻方向以及跟线上线下朋友们打个招呼。

    

    何阳:我是来自中国信通院的,中国信通院是国家直属的单位,工作包括3G、4G,传统CT,应该说我们代表国家的标准和政策的制定方向。随着科技金融的融合,今天主题也凸显了趋势和共识,我们作为工信部体系成立面向金融行业,我作为院里面面向金融科技领域的负责人,负责开展与金融融合的合作。

    付晓岩:我是付晓岩,我主要的研究方向刚才在演讲的时候也介绍过,企业架构、业务架构,现在是数字化转型。企业架构和业务架构这两个工具是挺好的思维工具,它对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很好的、全面的思考策略。

    我现在比较致力于把这个东西跟中台做更好的融合,因为国家提到鼓励大家做中台。如何更低成本推动企业架构被业务使用,以前印象里边企业架构一定是昂贵的项目,很贵的咨询项目,我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大家都做得起。

    杨万桃:各位媒体朋友和现场的各位观众,我是腾讯云华北渠道的杨万桃,我跟各位大咖一样,我是腾讯云早期的创业者,目前主要是拓展华北渠道生态业务为主,主要工作职责希望在各行各业找到类似像金融行业,像领雁头部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务全行业的合作伙伴,包括客户。

    过去十年工作过程中,从最开始像腾讯云一样服务一些传统的,像互联网用户,游戏、电商等等大家比较熟知的场景,到现在深入服务各行各业超过百万的用户和群体,涉及的领域像今天提到的金融、能源、交通,甚至像政府,我们主要责任或者主攻方向希望找到一些各行各业头部的合作伙伴,去服务于中小企业,助力它们数字化转型。

    伍四杰:大家好,我是领雁科技的伍四杰,我首先代表东道主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位专家的到来,谢谢大家!我这些年一直在金融电信,我在电信行业做了很多年,近十年来主要从事企业面向个人客户的运营、经营的主题,主要方向是这个,正好跟领雁科技今年新建立的战略体系是比较合的,能够有幸参与到领雁科技不断深化战略,为我们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希望跟各位合作伙伴一起为银行金融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焦卢玲:感谢各位专家的介绍,机遇和挑战是行业发展永恒的焦点,今天访谈的主题是数智化时代创新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突然遭遇到疫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风险边界不断扩大,在这个新的金融环境下听听各位专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什么建议,去帮助行业更好深化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共建金融生态。

    何阳:首先主持人这个问题比较大,前面也有一个前缀,受疫情的影响,谈一谈这段时间的研究和遇到的情况,刚才介绍没有展开说,今天又遇到一个情况是北京昌平发生了案例。我们是做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其实就是我们从去年年初的时候,代表工信部国家推的,为什么从这个事情说起,刚才主持人说到一点我特别有同感,疫情爆发之前我们跟金融科技部交流的时候,提到一个数据,当时我们探讨关于移动APP、线上移动化发展的变革,当时提到大概已经实现了95%线上化用户的渠道,当时认为这个数据已经接近了极致,没想到疫情之后这个数据可以达到100%。

    很多线下渠道完全关闭,靠线上的渠道,说明什么呢?当时还有一些描述,只有当水浅了之后才知道谁在用。大家都高喊数字化转型,当受疫情影响之后,最简单的场景很多IT人员要承载公司线上业务的需求,很多运维通过远程去做实现,我当时听过IT负责人讲,以前他们部线上云化的无人学习的空间、容量,之前感受不到,当面临疫情如果大家都在线上办公系统都崩了,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现场去解决。

    从刚才角度来说数字化转型其实反而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加速了这个过程。说回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后面有进一步的交流,从我自己的看法来讲,以前我们电信行业和金融行业,尤其从电信角度我们也是独立的行业,近几年信通院工作深刻感受到,我们不再是独立的行业,成为像水电煤气新兴的技术设施。其实它跟金融行业的结合,用电信的概念叫全村全网,金融行业也是全村全网应用科技,或者说被科技改变,我先说这么多。

    焦卢玲:大家在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标准,我觉得疫情其实就给我们数字化转型进行的好不好提出了很天然的考验。再次谢谢何主任,请付总谈一下您的看法。

    付晓岩:数字化转型这个东西,我觉得对银行来讲,其实好多时候不完全是钱的事,更多是工作机制的事,像业务和机制的融合,大家都讲这个东西讲的很多。业务和技术的融合,融的是什么?融的是两类人,是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融合,不管是IT做多少投入,买了多少设备,如果说技术人员不能把业务的优势讲给业务人员,业务那一侧不能把需求表达给技术这一侧,这两类投资只能是各自投各自。

    其实有的时候对银行数字化转型来讲,转变这两类人的合作方式,可能比投资本身带来的意义更大。

    焦卢玲:谢谢付总,伍总。

    伍四杰:疫情下风险防控有两个词,第一个词叫底线,从这两年疫情来看明显看到监管加强了,反洗钱、反欺诈,本身在疫情环境下数据量越来越多,操作量越来越大,监管会越来越严。

    从金融企业或者从金融从业者,包括金融科技来讲,我们的底线一定是要遵守各种监管要求法律法规。当然像领雁科技本身也提供相应的产品帮助银行遵守相关的监管规定和法律法规。

    第二个词叫协作,我们知道现在由于疫情原因,是有一个线上操作。以前洗钱要分十个动作,但是现在银行的数据还是处于孤岛,完全基于自己银行发现欺诈、反洗钱的行为越来越困难。各家银行把自己的风险数据共享出来,共同打造更加有效的防范风险的平台和手段,谢谢。

    焦卢玲:谢谢伍总,感谢各位专家的分享。刚才在第一轮分享过程中,付总也说了数字化转型是科技和业务一定是双轮驱动,在实践过程中业务和技术之间又天然存在一些认知鸿沟,作为业务和技术复合型专家,请付总分享一下如何突破业务和技术之间的鸿沟,让它们起到加速的一体化创新。

    付晓岩:谢谢您的提问,我的复合属于偶然,其实在我20年职业生涯里边,我自己观察到的前边十几年,我往技术方面跳之前,在银行里边更多能看到的是干技术的想往业务转,技术在银行里边是业务乙方。

    最近这些年逐渐看到业务想往技术转,银行对技术的重视提升了。另外市场压力太大了,干业务越来越难。但这两种方式都属于非自然流动,本身对促进业绩融合的贡献比较小,银行应该建主动的融合机制,我了解过的一些银行里边,比如有一个银行中心特别多,两边有轮岗机制,通过轮岗机制学这个业务。真正要想做好业绩融合做最底层的制度,得让这两边轮岗。

    小一点的银行有做敏捷转型,做部落制,把业务人员拉一部分跟技术人员放在一起开发,最基础还是增加一些技术人员的数量,没有数量的时候两边坐不到一块。

    焦卢玲:这又是新的难点,现在大量的缺人。谈到数字化转型,这两年新兴技术起到很大的推力作用,加上5G技术的成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接下来请何主任谈谈,在您看来5G+在这个背景下金融科技产业迎来哪些新的机遇?

    何阳:这两年5G比较火,5G正在快速部署,这两年是个高峰,6G研究已经开始了。6G是在2030年,6G充满了想象空间,今天主要谈5G,刚才说4G还是一种主流,大家可能都会想移动通信技术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改变,包括主持人的问题,强调是金融。

    回头看时间过的并不长,4G是在2013年、2014年,六七年带来多大的变化,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我刚才听到京东的同事问大家有没有没带手机,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现在衣食住行基本上都离不开手机,包括微信,这些习以为常的应用在4G之后才慢慢开始普及。因为我们习以为常好像似乎本来如此,其实有非常大的变革。

    说回金融行业,经常跟大家讲,在2014年前后经常在网上遇到一个问题,4G能干什么,每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都会问有什么用?在座有金融机构的同事,我们也做了一些交流,其实做一个类比,当时肯定有很多金融机构同事没有想到对金融业有这么大的改变。号称中国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所以这其实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移动支付。像付总一直在银行工作,4G有一段时间对传统银行的业务带来巨大冲击,回顾这个过程说回5G跟金融的结合,2019年5G开始公布商用,如果类比的话,很多金融机构比以前更有感知、更有触觉。

    我相信在2013、2014年的时候,金融机构是被动应对,现在互联网金融提的不多了。说回到5G和金融结合,我相信这一点还是比较有自信的,中国目前研究5G+金融,我们是最早的,目前也是最成体系的,本身信通院一直搞5G,这两年跟踪下来,其实长话短说用一句话概括,经常讲一个核心的观点,5G提升了金融的感知能力。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把5G展开解释,。

    说回来,5G提升了金融的感知能力,到底怎么理解?我们有一个细分的体系,应该是三大方面:

    第一,感知的范围。举个例子,工厂,以前如果让金融机构看一个工厂,能感知的就是这个工厂的财务数据,现在用了5G+工业互联网数据,感知范围扩大。

    第二,感知对象扩大。刚才说到有很广阔金融的空间,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第三,感知数据的扩大。数据量、数据规模、数据范围、数据种类,一直把这个观点作为核心对外的定位,5G提升了金融的感知能力。5G提升金融的感知能力基础之上,我相信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流程的优化,金融效力的提升都有非常多的空间。

    我们工信部每年推进5G和各个行业的融合,从去年开始是第一年,开辟了一个赛道,今年是第二年,去年总共的案例报只有一百多一点,今天翻了三倍。我们看到5G跟金融的结合已经有很多成果落地。

    焦卢玲:接下来请伍总聊聊,您对商业银行如何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风控为底线做好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规划。

    伍四杰:我可以从共性和特性两个角度来说,对我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来说,我觉得它的共性从三个方面做数字化转型:

    第一,提升运营的效率。

    第二,提升客户体验。

    第三,提供新的产品。

    数字孪生包括各种技术都在发展在提升,银行本身数字化转型方面最大的重点是面向客户体验,并且我们知道金融这两年对“客户体验”这个词提的特别多,本身也有很多技术围绕着向客户不断发展,不管是场景扩展,所谓体验技术的拓展。各种手段围绕着客户为中心理念去做。

    包括一些新的产品,像花呗、金条、白条都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实际上在金融行业,一些新的产品会改变新的商业模式,这是它们的共性,都围绕这些领域去做。对金融行业来说是有它的特性,金融行业首先它是一个服务业,第二是服务其它经济的,我们叫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血液。它本身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从我们本身,从监管政策、从国家对信用把控都会对金融行业有非常严格的监管,因为我们要防范金融体系,这两年大家听的比较多的词“黑天鹅”、“灰溪流”这里面用的金融化的手段越来越多。

    举个简单例子,大家都用大数据做风控,实际上用区块链的技术做数据共享,我刚才提的例子银行之间数据共享,包括物联网,我们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猪脸识别,这些都是资产抵押要去识别,现在有身份认证,这头从小到大都可以监控到。为了个性化需求我们也在做很多数字化转型,我相信也会沿着这条路不断向前发展。

    我再蹭一个热点词,“元宇宙”把真实世界数字化,让数字世界尽量真实,真正达到极致。最后就是元宇宙,这个过程中技术对金融行业也有非常大的提升。现在所谓视频银行也是未来元宇宙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体验过程中金融服务在展开,可以做金融服务。

    未来各式各样的技术发展本身就是可以为金融所用,并且金融行业,因为我待的行业比较多,金融行业在数字化、科技方面在各个行业里面算是非常领先的。所以金融行业本身在技术的探索中不断在前面的。

    焦卢玲:刚才您也提到数据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智能风控是领雁科技三大明星产品之一,请伍总结合领雁科技的一些实践和产品的特性分享一些在智能风控方面是如何结合现在大数据相关的技术。

    伍四杰:我们公司现在推出这个战略是客户深度经营的推动者,分营销、移动、风控,包括产业金融、支付这些领域,这几个领域之间有很大的关系,都跟风控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风控本身来讲,我们会提供给各种手段,包括从审计、反欺诈、反洗钱、合规、监管报送等等这些行为都需要用到数据,并且银行希望发现这些行为的迫切度越来越高。我发现用传统的手段很难精确,风险永远是不断提升精确度,一下达到100%不可能,永远趋于精确的范围,在趋于精确的范围用很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据通过不管是预测性的算法,还是趋势的判断,去判断欺诈行为。

    包括产业金融里面,因为面向企业供应链也是为了更好检查风控行为和提升信用透明度,我们风控也会介入。

    第一,本身在风控领域,数据以及对人工智能算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从客户深度经营的角度,我们的风控是跟各个业务线是有紧密结合的。

    谢谢。

    焦卢玲:谢谢伍总,现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金融业信息化面临的重点问题,各国对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面临较大的挑战,请何主任分享一下您的建议。

    何阳:的确数据安全是核心的问题,刚才伍总提到一个词叫底线,在数据应用价值方面,一个底线两个维度,底线的维度刚才提到从欧盟的GDTR出现,再结合前面说的移动APP我们本身做一个事情,大家平常关注到工信部,尤其这几年跟网信办对移动APP进行通报,相当于出现一些信息收集的违规问题,今天刚交谈一个话题,突然今日头条马上抓取推荐,背后有很多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

    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们建了一个全国性各个行业移动APP的监控平台,从数据看到前几年APP发展的确出现了很多乱象,这个乱象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财产是关键性的领域,金融跟数据相关的,围绕这个话题就是底线问题,做好数据价值的应用、数据价值服务的优化,我觉得首先必须要解决底线问题。无论从技术手段还是从管理手段。

    两个维度,一个硬的维度,一个软的维度,先说软的维度,前面分享嘉宾和刚才几位专家也提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整个组织架构从人员定位、思想观念上,我举个简单例子,现在流行设立CDO就是首席数据官,意味着无论是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公司,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是怎么样的,没有形成自上而下打通数据的体系,其实对标另外一个行业,政务数据做了很多年,本身承担部大数据的建设,数据是一把手工程,因为数据代表着权力。只有从公司最高的层面尽力对数据的重视程度,当然在整个公司的架构体系上,无论是治理架构还是业务该够重视起来,软的方面做到位了也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硬的方面大家都提到了,数据分级分类的措施、手段,甚至结合数据分析的模型,这一块客观地说我们国家应用层的技术,的确走在前列。现在面临底层问题,因为下面延伸说比较远了,数据首先在应用层做了很多无论从支付、风控有很多创新。底层芯片、操作系统,这是我这两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的卡脖子问题在金融行业很明显,硬的方面里面真正最硬的部分的确有很大的问题。对于我们的银行而言,一方面当然要做好数据的应用,去挖掘数据的价值,提高硬性平台的建设。

    站在我的角度也是呼吁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硬再往下硬一点,数字化相对更深一些。

    焦卢玲:谢谢何主任,现在迈入数字化时代,金融业如何深度挖掘资源价值,这是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接下来请付总帮我们解读一下。

    付晓岩:其实这个问题顺着刚才何主任的话讲,现在不仅是合规了,还要合法,像我们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包括金融机构在内,想用好这个数据,真正做到告知、同意,并且给人删除,甚至数据可携带,真要做到这些数据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系统功能方面。

    其实在数据治理这块,刚才主持人也问到技术这块对于打破技术孤岛有多大帮助,这事分几层来看:机构需要付出把纯粹企业内部管理好,数据治理要打分,第一是报表质量要打分,第二到现场检查有没有制度,制度有没有留痕,在内部让所有人都重视数据,并且把数据管理落实到业务活动、业务行为里边的基础,每个人对数据都有责任,违反这个责任都有一定的代价,才能把数据质量维护好。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往前走。

    以前做信息贷的时候,真正一个企业里边想把数据质量管好通过数据模型统一数据定义、统一数据标准,把过去的签证补上。以前不合要求的,包括有缺失的都要补上。才轮上新技术登场,把基础工作做完了以后的数据管理,在数据中台上有各种数据管理,最底下打基础一定要机构自己去做,没有什么技术真帮你。

    在中台之上,跨企业的应用,现在新的技术像大家常说的联邦学习、隐私计算,再往上一层,可能技术又帮不了你了,真正跨行业、跨企业的应用到底能不能合法靠国家法律制度来解决,真正把数据用好可能这三层自己的数据治理在这个基础上新技术的引入,协助国家把体系做好,才能把数据治理做好。

    焦卢玲:谢谢付总,今年像《信息安全法》出台,也是隐私计算变成热门技术,各行业陆陆续续探索,付总可以帮我们解读隐私计算对于破解信息治理数据治理难题有什么助力?

    付晓岩:现在央行带着各金融机构做的,能用你的计算结果,不需要看原数据,核心就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焦卢玲:谢谢付总,请伍总介绍一下新品牌在业务战略上有哪些新的创新计划?

    伍四杰:现在新的业务战略定位叫客户深度经营的推动者,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客户深度经营,在金融行业面向银行。银行大家都知道很多年前提客户为中心,但是这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可以看到像几乎所有的银行部门设置,我们有信用卡部、存款部、理财部、信贷部,以产品为维度组织组织架构的。

    今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好我们在发布客户深度经营战略没多久,我们自己想出这个战略的时候,有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专门成立了一个一级部门叫客户经营部,我觉得跟我们很巧合,可以说是本身银行去做客户深度经营的标志性事件。面对客户做深度经营,看到主要的动作。

    第一,场景扩展。场景扩展实际上,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使金融服务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无感,最开始拿现金去支付,后来用卡去支付,后来可以刷脸支付,未来真正是元宇宙,金融服务不是直接体现在客户面前,客户生活中去构建无感使用金融服务,这是银行的变化。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像我们中信网科,不管在营销、移动金融这些领域,本身就是在扩展,我们的移动金融就是帮助客户去扩展场景,通过提升APP的体验让金融服务更加无感,通过客户更加有效的连接,通过客户第三方资源,所谓权益实际上都是扩展第三方资源的手段。

    我们所谓真的要去生活化,不是说银行自己做管,一定结合合作伙伴,通过权益管理、资源管理把第三方相应的生活场景接入进来。当然有的银行通过直销银行,目的都是为了以客户的维度,客户在生活过程中要使用金融服务。我们也是围绕这个目的分别打造营销、打造移动金融、打造风控,跟银行说引流,我们知道现在反洗钱法有九大要素,客户的九大要素,做金融交易一定有九大要素。

    从客户感知角度填九大要素不干了,就会嵌入到营销场景中,向客户转化中把九大要素逐渐填进去。本身在客户整个深度运营风控也会做一些结合,由于这些场景的扩展,完全是金融产品,监管的力度、监管的难度要低很多,随着场景的扩展、数据的扩展、交易发生的隐蔽性更强了,本身风控体系也要去扩展、风控的能力也要扩展。所以我们以客户深度经营推动者是帮助银行更好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真正围绕客户经营,达到经营目标。

    焦卢玲:谢谢伍总,接下来谈到数字化话题,了解一下大家对于现在数字化转型,比如说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所处的阶段,首先请问一下付总,因为您作为银行科技和业务复合型专家,刚才您在演讲的时候提到现在银行数字化转型处于深水阶段,这方面您对中小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好的建议?

    付晓岩:这个问题挺好也挺有难度,不同层级转型的过程和路径不一样,毕竟这些大行每年投入也多,从我自己列的大的转型的路径来讲,很多银行在组件化阶段。前边做了很多系统,至少都在明确组件的分工,从过去单纯子系统建设逐渐向微服务转化,一个系统独立完成一个功能向协助完成去转化。再往下应该是自动化过程,在很多大行也没有完全做到,只是在部分业务上做到。

    作为金融科技来讲,好多银行在基础研究这块是刚开始,之前我也提到银行有很多东西是自主的,尤其是大行每年那么多科技支出。最近有一个大行发关于手机银行的发展,弥合数字鸿沟,现在的做法是搞语音控制。之前农行有做过,只是停在比较短的阶段。把银行的服务做的更顺畅,这个是大行需要考虑的,有些大行也搞了不少,好多东西都在加强自研,这个是大行要干的。

    对于小行来件组件化这件事也是越不过去的,数据的标准化,因为也要搞数据治理,数据质量不好的话,整个业务效果也不好,对小行也要做。再往后系统该怎么走,这个跟大行不太一样,将来中小银行上云,需要监管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引导,让数字化转型成本更低一些。上云功能更好复用,现在国家也在提标准化发展纲要,如果软件行业想做大做强,让小银行享受软件服务,打造标准化的服务,小的SaaS放在上面,大小机构走在不同的路上。

    包括刚才提到营销,对每个行的要求也不一样,我可以拼命把流量想办法转化客户,区域行只能在区域经营

    焦卢玲:谢谢付总,就这个问题请问一下领雁科技的伍总,助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办法?

    伍四杰:我先说一下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逐步发布了互联网贷款的管理办法,这个对中小银行来说,特别是区域性银行来说是非常中国的信号,或者说是非常重要需要去转变经营思路的方法。原先有很多中小银行借助流量,由于对互联网的限制以后,本身我相信人民银行本意是希望中小银行结合自己的特色资源,面向自己的特色客户如何有效展开经营。

    像我们曾经有一个客户在贵阳上了O2O权益系统,在去年疫情期间,很多中小餐饮的顾客急剧减少,当地银行说有一千万持卡人,但是缺乏场景。这家银行的地推能力很强,优惠券比大众点评便宜,这个肯定需要有一定流量的能力才能谈这个条件,结合自己的能力,我的能力是什么,我有一千万持卡人,再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当地是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的吃喝玩乐是比较丰富的,把自己的优势形成了一个口碑,我要吃饭我先看看最开始是小程序,然后是APP。

    这是借助本身的权益管理平台,去打造了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和行里面能力去做结合的手段。最后我总结一下,对区域性银行来说,我们一定是有自己的路,自己的路是要结合自己的特色资源是什么,自己在哪方面有强大的能力然后走自己的路,当然从中信网科来讲,我们为不同的银行可以有不同版本定制,为不同银行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焦卢玲: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伍总,谈到信创这个话题,这些年培养了一批信创的创伤,尤其一些小的机构他们就谈到现在信创厂商特别多,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选择上的困惑,中信网科作为信创生态的构筑者、推动者,怎么助力信创生态的构建?

    伍四杰:这个话题对我有点难度,首先从我们公司的角度讲,我们是积极适配信创的,因为我们公司在基础软件的投入确实比较少,我们主要做应用层面,我们是积极适配信创。

    您说跟银行做推荐信创,我的一句话就是让市场去检验。

    何阳:我可以补充一下,信创目录的工作做了不短的时间,这是当前的核心工作之一,可能比较契合你问题的答案。

    焦卢玲: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对话环节就到这里,今天也是领雁科技新品牌升级以及20岁重新出发的日子,借此机会给领雁科技送上新祝福。

    何阳:因为领雁名字起的很好,越飞越高,有无限的空间。

    付晓岩:希望领雁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领航者。

    杨万桃:希望领雁跟腾讯云强强合作。

    伍四杰:我作为东道主,领雁加油!

    焦卢玲:谢谢大家!也谢谢各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