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回归•超越”主题,结合新时代教育主旋律以及“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实施与应用的背景,探索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学校发展规律,研讨如何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回归本源,使校长葆有初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完成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时代命题,为充分发挥我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为我省基础教育补齐短板、加速赶超,推动建设新福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下为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福建省“十三五”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赵璟在本次报告会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谢谢美丽的主持人,美若天仙。尊敬的领导、专家,各位亲爱的同学,还有我们厦门的校长同行们,下午好。

   我今天在上来讲话之前,我的内心非常的不平静,我终于体会到了学生交作业的心情。以后我的学生跟我交作业,我一定要微笑,微笑,微笑,因为实在太紧张了。老师会给我判什么分数呢?我相当的忐忑。还有我的同学们会怎么看我呢?我是相当的不安。太可怕了,所以陈曦老师让我来做这个发言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我就知道会很惨,所以人的惰性让我本能的选择拒绝。没想到后面还是有好处的,我一想能够免费为学校做三十分钟的宣传,正如我花广告费得花多少钱哪,感谢。

   我今天向各位领导和同行,汇报的题目是《为儿童办学校》,我来自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刚才我们这位可爱的帅哥说,你从尤溪来,好远,我等会会很认真的解答龙溪和尤溪。

   你们的笑声已经给我打了个勾,我太高兴了。

   今天我想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众人堆薪,百万传承,十年一剑,千万英才。

   众人堆薪,我想起了我们身边无数的领导、同行、学生、家长,他们给了我力量和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勇气。我更想起了我们的古田启航,特别特别是我在整理材料的时候,我选取了这几个材料的封面,甚至只是题头,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都会跟我一样,记忆犹新。我们一起从古田走到北京,到杭州、南京、福州等等等等,一直到今天的翔安,我们的教育学院的领导,校长研修部的领导,以及我们团队的指导老师们,他们的陪伴、引领、指导,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所以我在这里想真诚地感谢大家,感谢大家给予我的力量。谢谢!

   我来自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个学校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学校。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园一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我们学校有池塘,有古老的榕树、凤凰树、木棉树等等。还有相对古老的学堂,现在创办于1907年,占地面积23000左右,建筑面积12000左右,现有教师118人,学生是2195人,45个教学班。

   我得从丹霞书院说起来,1737年有一个叫刘良壁的人创办了丹霞书院,后来我们学校就是在丹霞书院的基础上创办的。我这里列的几个人,刘良壁、徐登甲是当时的山人,现在我们说的校长。陈若林是宣统帝时曾宝春的曾祖父,他们都当过丹霞书院的山长,并创办了我们的附小。1916年改为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小同时改为省立师范第二小学,著名文学家许先生主理。正式定名为现在的校名。

   这是我们优秀校长许地山先生,许地山先生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香港文化的缔造他也是功不可没的。许地山先生题给友人的扇面,向上望,向前行,是我们附小人的追求。第三张照片是许地山先生亲手题的福建二师附小1917年,就是他任主理期间。我们把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精神,多做贡献,不极报酬,作为我们的校风追求。

   我们学校是一个有着红色光荣传统的学校,我们的身上流淌着红色基因。学校的校址还是漳州城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地方。

   学校的校友,当时纷纷投入革命运动当中去,所以出了很多精英才。比如说有王占春,高捷成等等,苏静将军和李昭柄将军,后面成为我们的开国将军。

   学校培养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人才,比如说著名的黄典诚先生,杨骚先生,还有取得奥运第一枚金牌的许海峰,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优秀校友。

   因为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我特地把这些奉献给大家看。这是我找到的民国时期福建教育报道的龙溪附小教育的文章,中间的照片是老老老校长卢国章先生,他被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六十年代龙溪附小就是全省首批办好的16所重点小学之一。

   第三个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教育报道,龙溪附小三部一体改革,当时三部一体改革震动全省,全国也有有名,全国各地,全省各地每周都有络绎不绝的校长和老师,到学校来学习、交流三部一体。《三部一体》这篇文章也是登在福建教育,是老校长郑梁国先生撰写的,老一辈的人对这个名字都是耳熟能详的。我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作为青年教师,在三部一体课程改革当中成长的。

   我选了一些学校,就是以前评为玉秀百年荣誉的学校。

   因为这种传承,我想用这张图片最能说明百年的传承。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校风、教风、校训,我特地标注上。我们把办学目标追求重新定义为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作为学校特色就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体学生个性发展。我们把许地山先生的向上望,向前行,作为我们的校风,把他的落花生精神作为教风。

   接下去是我要汇报的重点内容,我是2010年2月任龙溪附小校长的,到这个学期完整十一年,可以说我对这个十年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曾经有一种文件,校长任期六年最多不超过九年,我个人不是太赞同。为什么呢?我觉得五年、六年刚刚要办一点事校长调走了,我个人认为十年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时间,如果十年以后你的政令在学校还能畅通,你身边的副校长团队还不会排挤你,老师还愿意听你的话亲近你,我觉得还是可以继续干下去的。因为接下去会对这个学校越来越有利。但是我是准备要退休的人,我说话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这十年我带着我们的团队,除了别的学校有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教师团队建设之外,我们十年磨了一剑。这一剑我想从习总书记的,每个教育人都知道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应该是我们日思夜想天天要思考的问题。那么在习总书记提出来这个之前,我是用什么来思考的呢?我是用张作霖先生的这两句话,须造哪类人,当用何种法?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方法来培养人,我们天天用这两问和习总书记的三问问自己,问来问去的结果就是,我们要给培养什么样,要有清晰的定位。用什么方法培养,也要有具体可行的办法。所以在上了名校长班以后,我现在是倒回去说,我们也提出了润育教育,润来源于我们学校的半亩方塘,朱熹先生在漳州有过很长的工作和生活岁月。我们学校的半亩方塘是两三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大家记得我前面的图片吗?丹霞书院前面也是有水的,也是有池塘的,更大。那么我经过考证,这个丹霞书院距离漳州的母亲河九龙江就几百米,那个大河的水跟书院的水是相通的。那我们这个池塘跟丹霞书院的水是地下相通的。因此,我们取它的润,滋润万物去滋润涵养的意思,象征着我们的教育。润玉,这个玉就是我们的学生和孩子,玉不琢不成器,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有特殊的称呼,叫做龙娃。

   从润玉教育到办学校中间有过一段历程,我们把这个玉龙娃的身份再次凸显,回到儿童这个本位,本意是回归和超越,这是我们团队的回归。我从许地山发表的作品当中去寻找他的儿童观点,许地山先生非常热爱儿童,他当校长的时候,他做了手工在全省评比飞机被认为不是真实自己做的,许地山先生热爱儿童,赞美纯真,应该是我们教书育人作为重要的儿童观点。所以许地山先生不仅是诚实的创作者,真挚的学者,而且是极健全的社会人,我觉得这个评论太重要了。他是一位极健全的社会人,对我们今天培养孩子应该来说是有很重要启发意义的。

   我的优秀校友杨骚先生,我在语文课上上过他的这首诗,他对孩子也是非常热爱的。红豆是他的养女,热爱孩子,鼓励孩子不要哭,等到长大了人间定像天国,好好学习,以后坐飞机到月宫里唱歌,这种儿童观点跃然纸上。

   另外从古今中外理论当中,我们也寻找办学理论支撑。比如说阳明先生跟漳州也有不解之缘,阳明先生在漳州平和县,他很多理论观点也是在漳州时期提出来的。陶行知先生受阳明先生影响很深,知行合一影响很深。还有卢梭的儿童本位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我们试图把它作为儿童观点指导我们办学。但是我要向老师教作业、检讨,我们还只是起步,处于幼儿园阶段,小学都谈不上,研究的连皮毛都算不上。

   所有的这些儿童观点放到学校的办学,我们当用何种法?我们用课程这个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科学的抓手来培养我们想要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定义为龙娃?从学校的层面来说,我们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龙师附小,龙师附小之娃就是龙娃。龙溪不是尤溪,有一撇的,这是我们漳州的母亲河九龙江。九龙江距离我的学校只有几百米远,我们校园内的池塘水就来源于九龙江,所以我们的孩子是龙溪之娃,是龙娃。这是我们学校的情怀。

   从家庭层面上来说,中国的家都是望子成龙,我经过整个学校每个家长的问卷调查得出这两个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健康阳光,积极向上。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孩子,这是我们对龙娃的第二层解读。

   第三层解读是,我们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责任的龙的传人,我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龙娃身上是肩负着建设祖国重大使命的。

   还有我们的龙娃他还必须是世界之龙和未来之龙,我们给他五层的定义。虽然我的时间所剩无几了,但是你们要拍我还是得停。老师上课得观察,没办法。

   我们须造哪类人?我们给龙娃一个目标定位。定位用3、2、1,N,我这里插播一个教师团队培养是1、2、3,N,我们孩子培养是3、2、1、N。三大追求,善良的灵魂,我们经过慎重的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善良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也是最可贵的底色,必须打上善良的底色。阳光的生活结合现在学生的现状,我想大家应该对学生拥有阳光的生活会有更加深刻,甚至是深痛的理解。所以阳光生活显得多么重要。

   很长时间我们忽略了学生独立思想的培养,独立的思想,我认为只有我们把孩子培养的具有独立思想,我们的民族才会真正有希望,所以我努力追求独立思想。把它作为三大追求。

   两类习惯,阅读和健体,我们要陪伴他终身。老师的2也是这个2,阅读和健体。

   一项特长就是每个孩子能够拥有一项拿得出手,能够陪伴终身的特长。

   N代表无限可能,学生未来发展无限美好,学生未来的生活无限美好。

   这是我定位的龙娃课程目标。根据核心素养把它具体化,就是形成这个表格,这个图表。龙娃课程我们把它图表化是这样的,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把它发展成这么一个图表。总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可以说课程是从这三个方面,我们经常说三驾马车,用这三驾马车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就是弹性课时制,七彩嘉年华和缤纷小社团。这样来落实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体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弹性课时制,我们把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这个省教育厅的规定,把它进行一个乾坤大挪移。原来每节课都是四十分钟,我们现在保留一些四十分钟的课程,把原来很多四十分钟的课程保留一些,去掉一些,改成三十分钟和二十分钟的课。改成三十分钟和二十分钟,我这里突出了每天上午、下午各有半个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炼时间。您如果到我们学校去看,这三十分钟一定会让您很震撼,而且是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我们已经坚持十多年了。阳光体育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加短课用于哪里呢?像语文把四十分钟的课压缩出来,增加写字课,阅读课。英语压缩出来增加口语的练习等等。

   这是我们的弹性课时制,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多多展开了。

   七彩嘉年华是学校比较有意思的拳头产品,很多人不理解七彩嘉年华是在干嘛。我们的七彩嘉年华其实就是把国家课程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把它变得好玩、有趣,同时又是指挥老师教学的指挥棒,让老师知道一年来语文教学要培养哪些,数学要怎么培养,是一个综合体。

   比如说我们的语文嘉年华,会在每年的四月份举行,我们是定期的,会在每年四月份举行。但是我们不叫一年一度,我们叫一年一轮,也就是你平时的语文课程就要贯彻落实这些东西,再来集中展示交流。比如说有全校性的诗词吟诵,有好书博览会,知识游园,精彩语段抄写,我给好书配插图等等,有专门的方案。

   数学嘉年华,公交车里的数学,菜篮子里的数学,都做的可好了。

   还有最近正在火热的《讲理好龙娃》。

   英语嘉年华,英语嘉年华我们突出口语、听力,这种不在母语期学习的困难,我们有效的弥补,通过英语嘉年华弥补这些。

   体育嘉年华是非常受孩子喜欢的,全校两千多个孩子,每个人都要会跳绳,像这个月就是跳绳的活动月。每个孩子都进行跳绳的技术考试,一分钟跳多少下,都记入他的档案,班级进行评比。这个第二个图有体现。我追求让孩子们能够用一根跳绳伴随他终身,他能够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今年有一个学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是第一名考上的。那天他的家长跟我说,赵老师,我们的孩子现在天天跳绳,每天练琴六个小时非常辛苦,跳绳让他保持了强大的体力。

   科技嘉年华也是学校的一个很出彩的项目,右下角那个图是我们参加沈阳全国影像节,学生接受院士封闭式的考试,获得全国一等奖。还有全省科技大赛我们也都获奖了,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的收获。

   中华传统节日嘉年华我们也做了十多年了,学生们也非常喜欢。

   缤纷小社团是我们培养个体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抓手,实行大课时走班制常态化管理。我们的拳头项目也有不少,特别是在弘扬传统,突出闽南风情方面,有很多拳头社团。社团有自己各种各样的评价机制,都有自己的评价机制。我们的丹霞民乐团参加了全省第一届有福之春的演出,每一年举办专门属于自己的音乐会,而且我用丹霞命名他,让他有一种传承的意义。

   在我们资金、人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获得了一定的收获,有努力就有收获。所以我们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获得了省基础教育奖的特等奖。

   千万英才我就带过去了,我们教师获奖2015年以来,体现了硕果累累。学生获奖以2019年为例,其他的不多说,因为比较多。

   我任职的这十年,这十年我们大概获得这些比较重要的奖项。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已经公示了,福建省历届文明学校和文明校园。另外请你们看看我们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是人工智能特色单位。这些方面体现了我们学校十年磨一剑,开始出成效。

   不是好老师,超时两分钟。感谢大家的聆听,最后我想用我们福建教育学院给我们的那本学习型校长的小册子来说说我的心里话。那个小册子里面有两句话,一句是“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我看了以后非常有感触,这十年的校长生涯滴水穿石,不是我们有多了不起,多有力量,恒也。

   第二句话,学习、尝试、改变,你的坚持终将美好。非常感动,非常感谢福建教育学院。我把这两句话用于自勉,也跟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