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及企业自身发展的期盼,中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正式更名为北京领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心之所向,领雁启航——领雁科技品牌升级发布会”中,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朋友参会,分享行业思考、洞察科技前沿、探讨转型之路,并共同见证新品牌启航时刻!

18487028.jpg

    以下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专家付晓岩在本次领雁科技品牌升级发布会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各位同仁朋友大家下午好,衷心祝愿领雁科技在这次品牌和战略的升级,借着这次升级成为行业锐意的进取者和引领者。

    我分享的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及问题对策》。我曾经在建行工作了20年,我做了12年业务和8年技术,从柜员开始。有的时候勇敢跳一步就会有机会,建行新一代大家知道是全世界最大的IT工程,还没有人这么一板一眼干这个事,我们比较幸运,从需求分析人员转型到业务架构师,业务架构师是比较小众的领域,我把这几年的经验总结了一下写了几本书,第一本关于业务架构设计,大家如果想了解这个领域我这本书跨不过去,没有第二本,没有人写这个领域的书,主要是这方面实践少,每年总结出来太少的观点。同时视野也比较宽,形成整体视角对理解复杂问题比较好。

    这本书里边很多观点跟国家政策方向很像,但是稍微早了半年,原来的企业架构方式不是十分理想,在实践中经常被人挑战,我们也在想什么地方能改进一下,后来我把企业架构理论往前推一步,今年刚刚出的书就是这个,面向数字化转型、数字生态有什么新的改进。以上是关于我个人的简单介绍。

    今天分享主题其实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说一下数字化转型的方向。

    第二部分,讲一下有什么问题,以及用什么样的策略。

    先说方向问题,数字化转型现在我觉得大家平时关注的话,书和文章里每个人对数字化有一点自己的理解,但是现在特别是今年年初3月份十四五6万多字详细的纲要出来之后,我们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应该统一往国家政策方向靠,都用这一个方式去认知数字化转型,整个社会建设才能形成合力,不是单凭个人理解。大家看纲要第五篇就叫数字化,这种大报告开篇第一段写的就是什么叫数字化,平时问的问题在这段话里都有回应。

    迎接数字时代的主要抓手是什么呢?后边这两句也说的很清楚,“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有了这两个抓手之后,干数字化转型是要干什么?后面这句话是目标,“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跟前面数字时代呼应,做一个新形态的政府、新形态的社会,这种转型是用什么方式来做?很多人包括很多企业都会问。国家政策上就是这么想,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它是一个新时代,抓手是数据和网络,另外一个抓手是隐含的,是软件。没有软件后面这两句话都做不到。目标是整个社会的转型,方式是整体的转型。

    所以这些大家平时关注的问题政策都有回答,大家可以多琢磨一下。国家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折腾一个数字化。看看那里边给数字化的定位,数字化一定是未来十五年特别重要的方向,也是金融科技最应该投入的方向,像我这个年龄段可以顺着数字化转型干到退休,15-20年没有问题。

    基于上面国家政策的定义,我们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不必焦虑,如果客户焦虑了会买更多的东西,数字化转型不是贩卖焦虑,是集体行动。大家共建数字中国,这个报告我刚才说了有六万多字,应该从头读到尾,所有的商业机会都在这里面。但是这个从头读到尾比较累一点。从战略转型到结构转型,这样看起来更容易清晰一点。尤其是架构转型,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了五个原则,其中第五项就是跟金融科技从业者天然契合的,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国一盘棋,所有东西有机地去设计。这块尤其跟做架构关系更紧,我愿意拿这个事鼓励做架构的。国资委转型指导意见提的更明显,用企业架构提升现在企业IT治理能力。企业架构确实跟全国想要做的数字化转型或者十四五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很多企业忽视企业架构,忽视这个问题会导致自己做的转型有可能跟国家的方向不一定配套。

    所以我觉得目前来讲好多企业又需要重新解读国家政策和数字化转型了,不一定今年年初做的战略合适,需要战略重做。不仅仅是十四五规划,各部委的文件,各政府的文件,数字经济文件陆陆续续都出来了,而且有很多文件越规定越细。现在我觉得未来十年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能力是政策解读能力,有些政策像发改委统一制定的文件,里面连技术要求都有,其实是明确希望你做某件事。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创新其实是应该在政策指引下,而且这些政策落地往往会深刻地改变旁边的社会环境。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讲自己的战略是什么?就是适应环境变化。谁是环境变化最大的推手,就是国家政策。没有谁比政策推动能力更强,比如说新基建,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要想让它能力发挥出来,得有采矿,采完矿之后要有矿提纯。

    为什么现在对物联网提的越来越多,物联网就是采矿第一道,而且物联网设备到明年或者后年能达到300多亿个,这就是庞大的数据采集能力。采集完了之后看发改委的文件,以前建数据中心批起来多费劲,现在发达省份一建就二三十个,把国家的数据中心、行业加上头部企业联合起来就是数据中心的骨干。带上企业中的数据中心,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的计算和存储的体系。

    但是生产要素真要发挥作用,肯定离不开交易,所以看现在法律在这一块非常密集搞这些事情,现在数据治理已经不是企业级的,是社会级的。国家先立法,然后再让企业自己去看,这块的法律我们知道是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些对企业数据的确权做了很多规定。确权之后肯定再研究就是交易,有了确权之后看怎么交易,没有交易数据没法流动。如果仔细解读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质量出问题,不像过去只是给自己计算造成点困扰,甚至有违法的可能。数据质量问题导致客户遭受损失有可能有法律问题。

    而且现在对银行来讲,数据治理的打分已经是商业银行评定的条件,在那里面有5分,这5分不能放弃,低于3分给监管写报告进行整改。整个数据大的生产要素由国家主导来进行建设,因为我记得《数据安全法》有一条,就像修高速公路一样,整个数据生产体系是国家建立的基础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上搞这么多数据中心,其实提供的不止是数据的存储,还有算力,这些对搞应用特别重要的东西,如果存储、传输,上面应用的水平也能更高,像搞人工智能一样,底层基础上去了,上面这些应用就开始有了,写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那本书中提到提高用数字孪生方式搭建银行,这些方向在十四五规划里边都能找到,一开始介绍那一段,想看这个里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其实在这张图上都能体现到,这是符合国家政策、方向的数字化的远景。

    但是这种远景比较远,20年、15年,对我们来讲有意义的是什么呢?是看到这个目标之后我们知道按照什么样的过程走到这个目标,好多人写数字化转型展望都是望到这个水平,回过头来路径是什么。在这种环境下肯定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要广泛应用,今天好多企业花了好多钱觉得这两个效果一般。它好的前提是什么呢?我们的业务流程应该尽量少断点,尽量自动执行。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非常有限,但是自动化这件事没有那么容易做,真正到各行各业,比如像银行全自动把流程跑下来,只有小微贷款,大量的业务跑不下来,所以再往前这个才是今天该干的。

    把自己的内部业务流程数据标准化做好,打造好自动化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有可能顺着这个方向往前走,没有这个地基上面这个就是空中楼阁了,很难构建它。大家可以看数字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我一直愿意用第二曲线的方式形容。

    前两天金融街论坛讲了第二发展曲线,当然领导提的比我的高瞻远瞩。我是技术视角。提第二发展曲线搞数字化转型,那是业务和技术综合的视角。有第二曲线视角为的是干这个,要金融机构做好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策略,这个路径和策略要怎么建,是不是把总体看全了,那三个阶段架构发展方向是什么,各种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这个技术的影响下业务的进化方向,乃至监管的进化方向,把这些东西都理清楚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合适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策略。

    而且现在做这个东西讲究长期战略,国家也说过数字化转型是复杂的长期工程,没有这样的视角没法做这样的策略,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在前方引导客户的思维方式,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

    前面大梦做完,拉回来看点近的。横在数字化转型前面的两大障碍,第一个是孤岛问题,孤岛问题有多少年了?从软件诞生开始就有,从我们搞软件工程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少说有50年了,为什么50年都解决不好呢。孤岛问题其实给客户带来很多困扰,流程割裂、数据割裂导致数据分析能力差,业务协同差、客户体验差导致企业敏捷性差。由于这些孤岛的存在企业就很难有效衔接内部,银行业一样,跟这轮数字化转型搭不到一块,很难用全局视角看待这轮数字化。

    第二个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且我在银行工作了20年之久,这几个阶段我大部分都赶上过,信息化我看着过一个尾巴,剩下的过程我都感受到过。每当要干一件事都发现缺相应的人才,2016年喊缺金融科技人才,包括缺互联网搞生态的人才,今天搞数字化说缺数字化人才,特别强调,缺两边都懂的复合型人才。缺人才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去干问题的方式,以前银行科技是附属的,科技人员本来就不够,人那么少还想培养复合型人才,连基数都没怎么培养。很多时候以采购为主,自己对业务了解不深入,开发为了完成任务缺少总体架构实践。

    缺少架构实践也就缺少知识沉淀,导致现在缺少人才,怎么解决呢?要想真正解决还轮不到新技术登场。新的方法能力帮企业转变业绩融合问题,在管理层导入系统观念推动业绩融合。过程有没有可能是业务和技术一起做,而不是单一方面推动,最后这个工具干完活能不能沉淀很好的资产,供以后重复利用和演进,在这个过程里边是不是才能把人培养出来。对银行和企业来讲做数字化转型,实现国家说的高质量发展,先打造有系统观念的方法论,改变我过去做事的方式才能解决掉这些问题。

    我推荐的方法就是企业架构,把企业业务、战略和技术连接在一起的方法,整体的分析这个企业。很多人说数字化转型没有统一答案,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后罗马长一个样。从这种方式去看问题,因为现在技术其实实力还是挺强的,这一侧我们有很多成熟的东西可以用,像刚才周老师,华为有很强大的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相信我们的友商腾讯、京东都没有问题,落到用户全要回答这方面的问题,业务要怎么变,部门之间的协同怎么做,到底什么是业务转型,往哪转。而且现在对银行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主机下移,这一层必然重构,是简单把应用重做一遍还是借这个机会把架构也提升了。

    大家都知道一个毛病,国内普遍缺咨询行业,将来要提升的就是咨询能力。因为这件事我确实跟有个咨询公司总结的比较像,数字化转型到深水区面临五大难题,不足的的创新协作、短视的战术规划、有限的经验技能、孤立的转型举措、陈旧的考核体系。我们有大量的需求分析人员、产品经理,就缺少全局视角的业务架构师。

    再往后发展,将来这些银行也好、企业也好,他们要用的软件都会上云,到了云的软件一定是SaaS的,大家现在认为有可能大系统专业化,大系统离散化。越来越倾向于一些好理解、好部署、好衔接的构件。云上边基础构件就要免费了。以后靠什么挣钱呢?很有可能是比那个高级一版增强型的功能,靠这个挣钱。而且现在不管银行还是其它企业开发能力都强了,每个企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自己开发完了做的好的也可以拿到云上来卖。

    基于这些功能,云上沉淀数据,我们在云上开数据交易所顺理成章,这个架构图是以后搞云的战略,从免费功能到收费功能,到数据交易,这个对企业来讲加一起有可能降低上云的负担。

    这是我个人提的构建化的企业架构,在数字生态下每一个企业都是生态的零件,跟别人都要衔接好,跟别人衔接好的前提是什么?自己家里的东西要比较利索,像现在搞开发银行一样,大家衔接在一起,才有可能构成顺畅的架构,这种架构用什么方式来设计,聚合架构的方式。因为时间原因不展开太多。

    推荐个免费资源,这是我个人的公众号,我有很多文章放在上面,有问题可以跟我多聊,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