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在我国“营养日”倡议成立33周年之际,持续开展“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活动,推动我国青少年营养健康事业发展,传承于若木先生倡导的营养健康理念与实践,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将采用线上方式在北京举办。

陈萌山.png

        以下是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各位贵宾、同志们,首先热烈祝贺于若木基金会2022年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隆重举办。于若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是国家食物营养事业发展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和顶层设计者。自从我2016年担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以来,我参加的每一次食物营养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都能感受到于若木先生倡导的营养健康理念和实践带来的深刻影响、巨大价值。我们将传承于若木先生的精神,以营养为导向,竭尽全力推动新时代我国食物营养系统的转型与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这次高峰论坛的主题十分鲜明、十分重要,推动食育进学校是我国食育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营养素质的重大举措。借进论坛的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下我们团队在食育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食物营养教育是以“食物”为主体,采用现代的传播手段和信息基础,全方位科普教育和行为养成。包括食物生产、膳食搭配、饮食习惯、节约粮食、饮食文化、环保意识等。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数量得到极大地丰富,食物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的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食物与营养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老百姓对什么是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与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极为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这些需要从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

    从当前实际看,食育相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该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加强食物健康教育,提高全民营养健康素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大宗学校、社会企业和组织等不同主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稳步推荐食育工作。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监测,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是10.25%,2019年提高至19.71%,整个十三五翻了一番,可以讲食育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来统筹推进。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将加强健康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强调要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要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大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提出,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推进食物与营养知识进村入户活动。《国民营养计划》提出创建国家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这些重大的举措为食育开展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二是多方主体参与,重视食育教育示范推广。近年来,在政府规划政策的引领下,全国涌现出一批与中国学生营养日、全民营养周、国家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等品牌实践活动,于若木先生倡导设立的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已由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成功举办33届,为宣传学生时期营养重要性,普及营养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营养协会与疾控中心营养所、农业农村部食物营养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所共同发起的全民营养周已成功举办8届,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按照国民营养计划的要求,于2017年启动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先后三批44家示范基地,涵盖地方政府、教育科研机构、企业、行政村等不同主体,探索形成了一批可示范、可推动的教育模式,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各地积极行动,创作了各具特色的实践做法。北京市卫健委、教委在全市中小学联合开展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形成了各级卫健委、教委密切合作,共同决策。各级疾控中心和中小学保健所、学校密切互动,共同承担工作机制。成都市教育局、卫生健康委联合构建中小学、幼儿园健康副校长全日副干(音)、全面融入、全程护航的“三全模式”,着力提升学校食育教育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医教协同的新机制。上海市、北京市等组织开展食育资源库,编制《校园食育读本》、《营养健康成长记》等教材,积极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深圳市卫建委、教育局联合启动学生营养健康教育项目,在全国首创班级健康教委,构建市、区、校、班健康教委工作的网络,探索家庭、学校、卫生机构联动教育模式,创新多方主体联动机制,为推进食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食育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有大量的现实探索和工作基础,但是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一是立法制度的保障,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行动等一系列的战略规划,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实施《营养健康成长记等教材》,明确学校应当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同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但是,各地配套的措施还不够到位,落实的工作力度还有阻力,落实的效果还不够显著。一些发达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如日本颁布实施《食育基本法》,美国先后颁布并修订《儿童营养法》,而我国这方面还是缺乏法律层面的保障,缺少系统的制作设计,全覆盖的工作局面还没有形成。二是人才队伍相对薄弱,食育工作涉及教育学、营养学、农学、食品科学等多领域,全国开设营养专业专科的高校仅有19所,培育的专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医疗卫生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取得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书的人仅为50万人,平均2800人才有1名营养师,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与现实要求差距很大。在学校课堂中几乎没有专门的教师,一般由班主任、体育教师或者校医来兼职,普遍缺乏营养健康教育相关的背景。专业人才的欠缺和科研支撑不足,已成为制约食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食物与营养教育教材应该说还是不少的,但是质量参差不齐。食物营养教育活动也很多,但内容体系标准化亟待完善。学校作为食育的重要阵地,对食育内涵认识不足和缺乏顶层设计,食育课程体系不全面、不系统,学校食育尚未独立的课程大纲和标准,没有专门的统一教材。一些试点学校只能自己编写校本教材,有些甚至还停留在讲义层面,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四是教育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虽然食育相关活动逐渐增多,如学生营养日、全民营养周、拥护天使活动、食育课堂、农耕体验活动等,但覆盖面、参与度还很有限,缺乏持续性的制度设计和全覆盖的工作安排。此外,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培养和获得,公众有认知到饮食行为改变仍有阻力,食育工作尚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五是主题活动还不够。日本已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这样一个良好的机制,政府主导培养专业营养师,开展家长教育,编写家庭教育手册,供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共同学习。学校营养师发放图文并茂大量的食谱,让学生交给家长,保证家中食谱与学校食谱能够协调。此外学校不定期举办家园互动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公共厨房、亲子共进午餐、校园农场劳作等系列活动。目前我国学校、社区、媒体、企业也在积极地探索食育教育活动,但各方面参与尚未建立协同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面向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乡居民对营养健康的追求越来越迫切,食育作为基本国策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当前要以校园食育为重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从娃娃抓起,建立完善覆盖面广、协同能力强、教育效果好的食物营养教育体系,为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夯实基础。

    一是推动立法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将食育确定为国家战略,将食育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能和绩效考核清单。二是建立协同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从国家层面建立教育、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部级协调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协调,强化督导落实,制定保障政策,加强基础性食育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手段。三是重视师资建设,强化人才保障,推动师范院校设置食育教育的专业,引导普通高等院校加强食物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食育人才培训基地,着力加强学校食育教师的培训,鼓励社会团体加大营养师、食育指导师等各类人才职能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食育人才队伍水平。四是加强内容开发,完善知识体系,组织学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等各方面专业力量按照系统性、逻辑性、递进性的要求,以解决健康问题为导向,系统开发食育课程,为食育提供基础保障。五是引导多方参与,营造良好的氛围。国家要制定食育规划计划,发挥引导主导作用,媒体加大宣传食育重要性,提高全社会认识,学习机构、社会团体要发挥宣教、双讯双重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食育社会环境。六是加强食育研究,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完善食物与营养学科体系,完善研究平台,为食育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支持国家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通过试点创建探索食育模式,拓展食育路径,为全国学校食育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