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在我国“营养日”倡议成立33周年之际,持续开展“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宣传活动,推动我国青少年营养健康事业发展,传承于若木先生倡导的营养健康理念与实践,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将采用线上方式在北京举办。

陈 卫.png

        以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江南大学陈卫,很高兴参加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但是很抱歉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不能够到现场参加,所以今天只能以视频录制的方式进行报告。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从总书记“大食物观”到全民食物“大课堂”。从三个方面做介绍。

     一、食在“囧”途——学生营养健康及其“怪相”。中国人对吃很有执念,代表性的就是“你吃了吗”、“我请你吃饭”等,为了解决吃的问题,中国2020年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营养问题,也就是隐性饥饿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改变了存在方式。这种隐性饥饿的典型表现就是营养不良的胖子,有数据显示1985年中国有16%的儿童营养不良,1%超重或者肥胖,到2020年仅2%的儿童营养不良,但却有19%的孩子超重或肥胖。中国和全球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新的吃的问题,就是隐性饥饿。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政协联组会上再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的概念,大食物观提出不但让老百姓吃的饱,更要吃的好,吃的更健康。为了了解当前学生营养膳食现状,我们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吴临海教授的团队携手江西省营养学会、南昌市教育局等单位,于2021年12月对南昌市城区的36所学校、4.2万名非住校学生早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当前早餐各方面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早餐认知不足,有6.97%的学生并不关心早餐,27.17%的学生对早餐去无所谓态度,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吃饱就可以了,高达48%的学生对营养早餐及其重要性知之甚少。二是无法保证早餐,约25%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其中赶时间是学生早餐无法保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6%的学生是因为父母不吃早餐我也不吃。三是进餐速度过快,有65%的学生在5-10分钟内就吃完,进食速度过快会直接影响食物消化。四是早餐质量良莠不齐,每天早餐有4类以上食物的只占比22%多一点,而有2类及以下食物的达42%。五是营养结构失衡,膳食结构不合理,薯、豆类、蔬菜类食物摄入不足,超过56.58%的学生尤为关注早餐口味,24%的学生关注早餐均衡营养。六是存在食品安全的隐患,有近20%的学生经常性在街头路边摊点吃早餐,路边摊点提供的早餐质量安全与营养水平难以有效保障,且53%的学生具有偏食挑食的行为习惯,62%的学生喜欢吃油炸、烧烤、甜食、碳酸饮料等食物。使这是导致学生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并存的主要原因。七是食育教育缺乏,90%以上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食育过程,对1245名学生进行食品营养健康常识的随机调查,仅有0.06%的学生能够全部答对10个常识题。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的怪相,比如挑食、偏食、厌食、贪食、抢食,“小胖墩”“小矮个”“小糖人”“小眼睛”“小药罐”等等。总体来说,目前餐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营养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营养餐到了“桌子”,却进不了“肚子”。

    二、他山之“食”——国外食育教育的实践探索。我们首先来看日本。二战后的日本先是在1947年公布《营养师法》,接着制定《营养改善法》和《学校供餐法》,在这样的政策基础上2005年公布《食育基本法》。据了解,日本平均身高反超中国,近一个世纪增长了十几公分,肥胖率世界最低。日本食育教育所取得的成功值得我们反思。再来看英国,英国制定的“学校膳食计划”和“国家食育课程”,政府统一帮助学校建立财务健全的餐饮系统,为5.8万名厨师提供良好的厨艺培训,同时设立专项基金,职员各级学校,在全国中小学校成立早餐俱乐部。澳大利亚制定了“厨房菜园国家计划”,把农场、果园和厨房搬进学校校园。在农场里,老师让孩子们种植的过程中学习词汇、数学、科学,回到课堂课,尤其在烹饪课上,孩子们每学期学会做一道菜。最近我们教育部发文规定,从2022年9月起,中小学劳动课要学煮饭,五六年级要学会西红柿炒鸡蛋,这也是我们牢育食育的新结合。德国制定“公共厨房计划”,在全国中小学推行公共厨房项目,将学校厨房变为培养中小学生健康饮食习惯的饮食教室,学校食育课也借助公共厨房来进行体验式教育。此外,各学校还开辟了菜地,学生可在指导下学习种菜。美国的“可食校园计划”,让学生在大地上学习课程,可食校园计划包括教师培训和学生课程,可以辐射到社区的所有群体,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园艺工作者、厨师,倡导在学校、自助餐厅和社区发展可食教育。由此可见,国外许多国家已在中小学开展食育教育,且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食之有“道”——食育教育助力健康中国。民以食为天,吃饱是本能,而吃好、吃对是一门学问。食育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使食育到达每一个校园、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首先是国家要在立法上下功夫,加强食育教育立法、执法,如何考虑在条件成熟时颁布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法、食育计划,加大反对餐饮浪费的宣传和惩戒,大力提倡光盘行动。央视《新闻1+1》曾报道过,全国每年浪费掉的粮食可养活2亿人。这样看来,不仅浪费,确实令人触目惊心。此外,国家还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共性,丰富食物品种新资源。社会层面要在科普上下功夫,增强中华饮食文化自信,树立现代饮食文明风尚,助力食育文化传播。包括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构建社会化食育科普工作大格局,增强传统饮食文化的民族自信,加强宣传教育,杜绝舌尖浪费,在全世界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学校层面要在课程上下功夫,早日把食育引进校园、引进课堂,食育融合,六育并取,以食其之、以食育人,构建食育课程体系,如食育与知识、食育与健康、食育与环保、食育与礼仪、食育与科技等。家庭层面要在观念上下功夫,父母要多掌握膳食营养知识,培养孩子健康饮食的职责,树立食育教育观念。食育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终身受益的教育,也是德智体美劳的基础和先行,让孩子从小参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餐饮消费等体验活动,认识到食物既是大自然的赐予,又是人类辛勤劳动的结晶。个体层面,我们每个人要在食商上下功夫,认识食物热量计营养素,识别食品营养商标,学会膳食营养搭配,提高自我选择食物的能力。智商、情商可以让事业、学业更顺利,而食商、食育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食商是你挑选食物获取营养的一种能力,是选择力和管控力的双重结合。会吃才能吃出健康,吃出美好人生,但是吃货不等于食商高。食育既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健康中国,怎么才能算健康?其实健康中国就是健康你我,你我都健康了,中国就健康了。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代表祖国未来的广大青少年们都会吃,吃的更美味、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最后祝大家健康饮食,吃动平衡,睡眠香香,心情美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