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回归•超越”主题,结合新时代教育主旋律以及“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实施与应用的背景,探索教育本质和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学校发展规律,研讨如何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育回归本源,使校长葆有初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完成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时代命题,为充分发挥我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为我省基础教育补齐短板、加速赶超,推动建设新福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下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胡小勇在本次报告会上的精彩演讲,由云现场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来到我们福州。前两天在广东省也召开了互联网+赋能基础教育教学的现场研讨会。整个大的时代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所以非常有幸,今天带来了这样一个主题分享:科技赋能新时代教育的回归与超越。

     讲之前,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我的团队叫做“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非常荣幸来福州和大家交流,把我们赋能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做分享,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听说今天来的都是校领导,听说远程还有几百个校长在听,我觉得很好。因为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在学校搞好信息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其中有一个就是校长,我们认为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因为如果校长是内行、校长重视,在国内国外都一样。我们在工作的力度、在资源的分配力度上不一样,所以先从政策讲起。

     什么叫“初心”?初心不是我们单人的初心,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初心,我们党和政府的初心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特别重视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新一代的技术发展非常之快,目前有两个技术大家公认的,一个叫做互联网+,一个叫做人工智能+。我想,今年的新冠疫情,我们的停课不停学已经让大家充分领会到了,或者是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政府很早就重视了这个事情。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就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互联网+。虽然在产业界很早有人提,但是作为政府领导人,这是第一次。

     总理说,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所以当时有一个词叫做“经济供给侧改革”,我想说,我们政府真的领导力很强。今年遇到疫情虽然有重击,总体上我们还是不错的。

     对教育来说,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来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前面讲今年的新冠疫情是我们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的非常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这次教育部号召全国的53万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停课不停学上网课,已经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改变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一种索引。我们让亿万学生让疫情期间有学上,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我们就比较系统的去梳理了最近几年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学校、在我们的课堂出现的各种新的技术、新的课程、新的资源,还有新的应用模式。比如说新的技术,我们发展非常之快,出现了平板电脑、云平台、大数据、电子书包,包括最近三年又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我们既要重视,也不要过度夸大。

     除了技术之外,还出了很多创新的课程之源。比如说我们大学说的比较多的一个词“慕课”,又叫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俗称“万人课堂”。这一次在疫情期间我们的慕课做得好不好?在疫情期间教育部紧急开放和临时建设,大概做了1万多门高校慕课,对我们高校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今年在国际上,大家知道慕课是哪个国家做得最好吗?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我在4月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中国教育报》,今年教育部要干一件大事,召开首届世界慕课大会,向全球分享我们的慕课经验,我们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小学老师可能接触慕课比较少,但是想必都听过“微课”。各位校长在国内一线老师做微课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他们说是评比、是比赛。我觉得说得没有问题,这是真话。比赛组织大家动起来做事情挺好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做过的调查是,我们有相当一大部分的老师,做完微课、比完赛以后,微课从此以后再也不看、再也不用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叫“建而不用”、“产能过剩”。

     说起国内微课的起源,和我、我的团队还蛮有渊源的,被号称“微课创始人”的老师,叫胡铁生,是我们广东省佛山市信息教育的一个老师,他是我的老乡、好友,曾经是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他非常优秀,在2011年就把这个东西重新思考加工,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微课”。在2011年在广东省佛山市搞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区域微课大赛,一炮打红。在2014年,我们指导他们参加第一届全国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评比,被评为二等奖。我觉得微课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好多人对它有误读和误解。

     我们更加关注好的资源,用起来才比较重要,所以我们还关注好的应用模式。有一种模式,目前全球中小学高校老师都知道,叫做“翻转课堂”,大家听过没有?做过没有?做成功了吗?我经常连问三句话。据我所知,国内会做微课的老师成千上万,其中做完以后又用来用,比如说做“翻转课堂”的只是一小部分,真正能做成功的只是一小部分中的一小部分,做翻转课堂对于老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千万不要以为你会做微课就会做翻转课堂,这是不对的。我们团队的翻转课堂可以常态化落地,在我们的公众号有一个系列,叫做“翻转课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们是常态化做,不是偶尔做的。我们看到很多学校对外宣传是翻转课堂,但是真正做得怎么样,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几年以前,我们遇到一个很有名的小学对外宣称,他们特色之一就是做翻转课堂做得很好,刚好他们要去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教育信息化案例展,请我们帮他们改展板。在改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那个教导主任,听说你们学校翻转课堂做得很好,到底做得怎么样?哪里知道这个教导主任看看四下无人,就对我委婉笑了一下,说了一句话,胡教授你懂的。我说我懂,我不问你了。

     在疫情期间做的第一个公益讲座,就是如何有效开展在线翻转课堂。非常遗憾的是,很多学校老师,据说平时翻转课堂做得不错,但是疫情期间并没有做翻转课堂。包括疫情期间让大家再次认识了双师课堂等等。

     讲到了技术科技赋能,其实科技我认为是有天然的属性相结合的。我们大学现在也搞青年教师大赛,我刚刚指导我们学院的一个老师,获得了广东省青年教师大赛的一等奖,我们学校也指导过,后来拿了全省第一名。我送了他三句话,我说科学实验求真,科技应用向善;科学家人格求美,就是真善美;科学是没有价值观的,但是科技有应用的价值观。

     目前来说,我们公认的两个重要技术,一个叫做互联网+,一个叫做人工智能+,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会让有很多人有误读,会觉得说我能上网,就是+了。这个+,如果是+在右上角会更加合适,是一种子数级的+。这种+,体现在三个关键特征,叫做“颠覆结构”,改变关系,影响数量级。

     比如说翻转课堂,我们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混合式学习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新课堂,把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颠覆了课堂结构,它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把常态的师生关系变成人际关系、智能机器人机共处关系;比如说慕课,说句实在话,慕课学得不深,但是慕课一样很伟大,为什么?因为慕课影响了数量级,又称之为“万人课堂”。

     其实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和政府非常关注信息化、信息科技对教育的赋能。大家知道在2018年,我们教育部启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什么叫2.0?和它相对应的是1.0,党的十九大之前我们做了教育信息化1.0,十九大之后做的教育信息化叫做2.0。最典型显著区别,1.0的教育信息化重点搞基础建设,2.0重点推动应用,有效应用、创新应用。这标志着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迈入了一个重要使命。

     所以我们半开玩笑地说,这一次新冠疫情对我们整个社会产业,包括对全球是一个重击,但是对教育信息化却客观形成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机遇,比如说“三全两高一大”,两高,提高了老师的信息素养,这次疫情期,我们亿万师生上网课,在极限生存条件下,倒逼了师生提高了信息素养,我们进一步的推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做了非常难得的千金难买的用户习惯。

     为什么提2.0呢?因为在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一个重要大会,就是我们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论断,说我们以十九大为分界线就迈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新时代。为什么这样讲?不是随便说说,我们总书记的判断,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我们判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今天我们是办学思想研讨会,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我们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就是已经转变为我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所以我觉得我们祖国和政府非常伟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通过改革开放42年、建国71年,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干到了全世界GDP总量第2,还不够伟大吗?我们有14亿人口,不是一个小国家。

     这样一个主要矛盾,如果投射到我们教育领域中,请问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我们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们迁移就可以了,新时代我们的教育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更加优质质量的追求和我们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这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主要矛盾了。所以请问大家,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质量有没有提高?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这个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今年暑假,我太太买了一个西瓜,那个西瓜没买太好,也不错了,有几颗黑籽,我女儿结果不吃,说西瓜怎么有籽,不吃。这种教育的提高是客观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人民群众还是对我们不太满意?对我们教育部门,对我们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什么?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重视教育、望子成龙的国度,我们的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不是没有下限,是没有上限。

     所以诸位校长,你一辈子都要努力奋斗,因为人民群众对我们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都希望你从家长的角度把你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送给最好的老师教,但是你要知道,在一个社会上,我们最稀缺的名校名师资源总是少数,这就决定了一个供给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所以我总讲,短期应该是没有办法得到结构性解决的,客观的结构性供需就是不足的,这是客观事实。

     但是我们认为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我把它叫做破解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称之为“信息化破题、智能化点睛“。我们通过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把好的内容资源做成了慕课、优课、微课,实现了大规模无衰减共享。比如我们通过信息化做师资共享,以前师资共享搞扶贫。我们政府还是很伟大的,在十九大上,党中央提出了三大攻坚战:防范重大污染,防范重大公共危机,精准扶贫。我们人民认为政府在关键时刻靠得住,我们在2017年开始搞防范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我们解决得很好。之前是全球看我们的笑话,现在倒过来,中国是全球抗疫最好的国家。我们真的是共同富裕,以人民为本。

     我们讲精准教育扶贫,绝对促进当地教育发展,以前讲扶贫师资、去挂职,但是发现挂职还是有问题,让这个老师去挂职三个月、半年没有问题,一年、三年、五年,从人性角度,这个出去挂职的老师会不会牵挂家庭?肯定会的。现在很多的地方已经这样搞了,叫做“网络教育扶贫”。我们老师就在本地,通过互联网赋能把优秀师资老师上的课同步到落后地区,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优势资源共享,缓解了社会化矛盾。

     我们这次疫情期停课不停学,暴露的最大短板是什么?真正体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次教育抗疫解决了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只是满足了亿万学生在特殊时期,居家有学上,看得见、听得见,只是满足了一般性的教育服务供给。面向2亿多孩子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个没有满足。我们不要说亿万学生,就一个老师在班上50多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搞个性化教学,我们知道个性化教学是最好的,但是你做不到,没有精力。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化赋能,把老师繁重的重复劳动、程式化劳动解脱出来。技术之于教育,是资源连通器、杠杆倍增器、发展加速器、精准放大器。

     在疫情期间我做了很多的讲座,昨天华东师范大学做了一个全省中小学老师的访问制度,我是其中一个,点名叫我去发言。疫情期间所学所用要服务社会,我们做了很多公益性讲座,我做的单场直播最大的讲座,听课人数是40万。

     那天在线讲的时候,互联网可以转发,在我结束之前,总人数已经超过了6万人,我就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我就请问他们,这是中山市有史以来10多年来多少期名家大讲堂?他们说第28期。我说我好激动,我激动地问第二个问题,大胆问一句,来过28个名家了,请问我是不是这28个名家中,讲课水平最高的?我问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可能水平比较差,这28个名家是真正的名家,我的水平跟他们相比,我不知道怎么样,可能真的比较差,因为这些名家我都没有接触过,不认识。有一个名家来过,我知道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祝老师。祝老师水平有多高,我的水平跟他相比最多1%,可能就是千分之一,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我读硕士读博士的导师,我想说我的水平真的是其中比较差的,但是我想做一个大胆的判断,我可能是中山市28期名家大讲堂有史以来听课人数最多的一次。以前搞一个讲座,最多租一个电影院2000人到底,今天有6万多人。果真发的通稿说了一句话:这是中山市有史以来名家大讲堂最多的一次。

     通过互联网赋能让老师服务的规模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杠杆倍增的作用,所以今天后面做的好多都是动则几万人的讲座,都通过互联网来赋能。我们认为这就是信息化、信息科技的重要作用。

     讲起来,我觉得我们教育人海真的要关注信息化,信息化是时代的趋势。所谓时代的趋势就是,和你个人的喜好没有关系。有一句话叫做“世界大事,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我们在2014年的两会工作报告开始到今年,每一年讲到教育都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做“公平”,另一个叫做“质量”。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发的第一份文件,就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联名发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讲了很多的东西。政府发政策是很有水平的,不是随便发发的,一定是精雕细琢的。

     我们的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影响,去变革教育教学。我想这次新冠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已经让大家充分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互联网的作用。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一样很伟大。

     若干年以后再倒回头看,我觉得我们对时代发展的速度判断可能还稍微保守了一点。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这样讲: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但是只过了20年,这个说法已经调整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的门槛,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非常之快,已经成为世界时代的大势所趋。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三次产业革命,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序幕。第一次产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第二次产业革命发明了电。第三次产业革命搞了互联网。第四次产业革命就是人工智能。中国在第一次、第二次是缺席的,我们落后挨打。第三次互联网晚了一点,我们跟上来了,第四次我们不但跟上来了,在很多领域也是领先的,比如华为的5G。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目前为止还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科技文化、军事、金融都是优势。美国还是非常注重高科技的,2016年美国政府就颁布了两个国家级的战略规划,《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规划》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跟进,中国政府不出意外纷纷跟进。这些都是时代的信号,不会因为你的忽视而停下脚步。

     去年,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发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北京共识。用人工智能来赋能每个人一生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很多,有一些理念是非常微观的,有一些方法理论模式是很微观,翻转课堂说白了很微观,就是管课堂。有两个教育理论是全球公认最宏观的:一个叫做“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因为时代发展很快。第二个叫“学习化社会”,把个体学习有效连通,拓展到全社会学习,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对它有极赋能作用。

     这些年我们教育的场景正在升级,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在中国的北上广深地区,我们的好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非常好了,甚至在中国某些落后地区的好学校也好棒了。请问大家,你觉得西藏是不是落后地区?是。我2018年去过拉萨支教,我看过某个信息化设备,至少是超过广东省的10%。我们一旦深入课堂发现一个很大的悖论,什么悖论?很多学校现在正在用最先进的技术上最传统的课,我称之为“技术环境配置是珠峰,但是教学应用水平是洼地”,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甚至某些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堂,自从验收之后,从此以后据说就再也不用它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悖论。

     到底什么是“智慧教育”?我们的初心在哪里?我们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包括智慧教育。“智慧教育”这个词不是今年才有的,如果真的要抠文字,2、30年以前就提了,我们现在说的智慧是叫“技术赋能课堂”。

     什么叫“初心”?我们广州市有一批智慧校园中心校,几年以前我去过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在校长办公室跟他们聊天,我看到了一个牌子,我非常感兴趣,我就问校长,什么时候挂的?他说很早就挂了。他说我们学校办学特色是“智慧教育”,我们育人目标是“培养有智慧的人”等等。我为什么很感兴趣?因为我通篇看下来,没有看到两个字,叫做“技术”。技术本身没有坏事、不是坏东西,但是我们今天太多的智慧校园在搞智慧校园建设,过度夸大和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忘记了技术使用的初心。

     请诸位要知道,我们在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中搞技术、用技术,初心不是为了用技术而是通过用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体验,办人民最满意的教育,这才是我们的初心,并不要本末倒置。

     所以技术先进是你的福气,但是千万不要过度追求技术先进,你得关注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得关注他有没有立德树人,关注他有没有培养人的智慧,这才是我们的初心。我们去了很多的地方,往往真正教育信息化都不是基础条件最好的地方,都是应用最有特色的地方。据我们所知,一线的中小薛老师根本没有机会选择上课的技术环境。

     我们更加关注、欣赏的是什么?是基于特定可选技术环境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讲个例子,我们团队在大概2014-2016、2017年我们做了很多翻转课堂的研究。我认为全中国人民只做一种翻转课堂,这一定是很恐怖的,中国这么大,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呢?不现实。疫情期间我们做了在线翻转课堂,我在全国各地讲过我们做的翻转课堂,并且是可以实操的,我们用5天的时间教老师翻转。

     我在厦门做过翻转课堂工作坊,后来很多校长跟我讲,说胡教授你们做的翻转课堂蛮有意思的,我们也想学一下。我说好,可以一起来学一下。然后他们说,想了一下,做不了。我说为什么?因为我们当地的条件很差,真的还做不了翻转课堂。我说你不要急着下结论,我给你讲一个我亲身见过的故事,你再下结论,你看你能不能做。

     在我2003年读博士的时候,被我们的导师派去江西赣州市出过一次差,遇见了一个余都来的,余都就是长征的首发站,是一个革命老区,这个校长说他以前是革命老区山上一个教学点的负责人。教学点就是在中国发展很不均衡,我们孩子在大山里进不去出不来,中国政府非常负责任,就给这一个或者是几个孩子配了一个什么都教,就叫做教学点。

     这个校长说,后来通过若干年努力,我终于不断成长,终于成长为那个山上中心小学的校长,山上的中心小学虽然很小,但他也是校长。校长和人多人少没关系。他说,这个学校虽然很小,条件很艰苦,但是班上的成班率不高。他说我还是想做一点事情的,于是我就搞教学改革。在17年以前条件那么艰苦的山上,这个校长就搞教学改革,痛下决心给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配发了笔记本。他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把它叫做“问题本”,要求所有学生课前一天一定要用问题本,A类问题:你自学不懂,想上课请教老师的问题;B类问题:你想上课考考其他小伙伴的问题。就要求老师课前一天收集学生的问题本,以学生提的问题来调整教的方法。结果当时这个校长这样跟我讲,他说胡博士,你知道吗?作为一个来这个学校新上任的校长,一个学期我在我们新学校的定位很巩固。因为一个学期过后,他们学校学生的成绩和他上任之前有整体的幅度提升,他的教学改革成功了,在学校树立了威信。

     我今天就想问了,人家做的是不是翻转课堂?我觉得就是。我听到很多观点,某些校长还这样讲,没有用技术的翻转课堂不是真翻转课堂,是伪翻转课堂。我说胡说八道。我们搞翻转课堂,是用技术的目的更好做翻转课堂,不要把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更何况人家这个校长,也用了高端的技术,人家用了什么?人家用了“笔记本”,一样很高端。

     所谓的“教学创新”,既需要智能的技术更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是要去点燃的,所以我们的团队为什么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做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创意研究,因为我们认为在教学教育系统中要把技术用好,就必须要深化落地应用。“最近一公里”是搞学校信息化建设;“最后一公里”是在我们的学校、课堂,用电脑、用技术,用到有效。请问诸位,你觉得哪一个“一公里“比较难走?

     我说过一句话:人世间最好的答案是什么?是没有答案。我们要相信理性的光芒可以照耀黑暗。我告诉大家,人世间最好的答案是“不一定”。请问,不一定认为两个都一公里,都不太好走的请举手?我告诉大家,不要以为基础设施建设很好做。我们搞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面临一个问题——钱的问题。他们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第二个,我们很有钱拿了政府的预算,可以配置最先进的电脑等等。我们去了很多校园参观就发现了,很多技术看起来很先进,但用起来就好难用,根本不是以教学应用场景为导向进行设计的。

     举个例子,我在大概四年以前,应某个省邀请,做过一个大型的讲座,他们人很多,有7、8百个老师校长,在外面租了一个很大的宾馆,请我做讲座。那天讲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地位,有很高的讲台。第二个,我讲课的时候,我不太喜欢一直站在那个地方,我喜欢走动,说得好听一点,叫做“深入课堂”。另外讲课的时候,我一般不喜欢照着PPT念,我认为这和照本宣科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至少我讲的时候,我要回头看一下我讲到哪里了。那天的客观情况就是,首先我走着讲,我不管怎么样,最多只能走到讲台的边缘就不能向前走了。请问为什么?因为讲台太高,我下得去、回不来。第二个,当我回头要看我PPT的时候,我反面回头,我发现反面没有,在哪里?在讲台两个斜面上挂了两个投影。客观条件是,我只能站在讲台边缘,真的看不到。结束以后,我就跟人家吐槽,因为你们是负责全省教育信息化装扮的,你们都没有场景意识,根本不适合。千万不要以为学校的电脑很先进就一定很好用,这是两回事。

     对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公里,我们大多数的老师只管用不管建。所以我们需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就要把技术用起来,常态应用、有效应用。

     讲一个事情,我们高校老师也是要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我在2013-2014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学了一年。这是美国安全指数排名前十的一个小城市,请问诸位,你觉得美国安不安全?人世间最好的答案是什么?不一定。美国安不安全?我告诉大家,美国很多地方真的很不安全。美国兄弟有什么?有枪。我在美国的费城街头,看过黑人兄弟当街拔枪。我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第二次跟我打电话说,他说胡老师我吓死了,我楼下有一个人被枪杀了。

     还要讲一下,为祖国自豪吧,今天中国是全世界命案率发生国家最低之一。我去的这个地方,是美国安全指数排前十的一个小城市,有十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它的常住人口很少,20万人左右不到。美国的公路网很发达,却一点都不环保,烧油烧得可多了。20万人的人口结构比较单一,一半是大学生教授教职员工,另外一半是教授的妻子丈夫孩子等,人口结构比较单一。

     我去他们学校访学,这是他们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他们叫“美女与野兽”。我在美国待了一年以后,回国就有很多人问我,说胡教授你能不能讲一下,你觉得中美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差距是什么?我想了很久很久,我说了一下我真实感受供你参考。

     我认为今天中美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差距并不是硬件水平的,而是有效的常态化应用水平。因为中国这些年的基建真的搞得很好,我们建了全球最大的高铁系统,我们中国的北上广深地区、市容地区真的不会比美国哪个城市差,除了空气。我在美国跟人聊天,有人告诉我,我小的时候在美国的五大湖附近长大,有一天我家门口的河上着火了,因为开采石油,所以当年他们一样有很大的污染。

     我认为中美教育信息化的差距,真的不是硬件水平的。我看中国哪个城市的地铁都会比纽约地铁漂亮,我去美国一些地方旅游,你们想不到,竟然找不到WIFI。在中国,网上有一个很真实的笑话,说在三线城市的一个小吃店挂了一个标语:“没有WIFE就没有生活”,把“WIFI”写错了。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美国的老师做不做微课?那位老师问到你了,你应该说什么?你要说不一定。为什么?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政府一旦高度认可重视,一夜之间可以让1000万人口的城市封掉。事实证明,说我们中国搞不定,现在倒过来了,我们中国是全世界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我们在集中精力办大事。

     但是我告诉大家,美国有一些老师做微课,有一些老师不做微课。问题在于什么?有一些美国老师做完微课以后,拿着自己做的微课环顾四周,心情就会变得非常茫然和复杂,因为他拿着自己做的微课,居然找不到任何一个官方或者是民间的机构会办微课大赛。国内老师因为什么做微课?因为比赛做微课。所以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美国老师做的微课普遍没有中国参加微课大赛老师做得漂亮。

     我就举个例子,大家应该听过“可汗学院”,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可汗把他做的微课拿到中国参加微课大赛,结局会怎么样?看过的老师纷纷摇头说,不怎么样,估计入围都入围不了。我就反过来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可汗成功了?其实可汗的成功,并不是做微课的成功,而是教学应用总体改革的成功。

     美国老师做的微课可能真的没有我们漂亮,但是真的在用。比如说做微课的知识创新,做翻转课堂。我认为这是我们要向别人正确看待、向别人学好的东西,不要盲目排外。所以我们访谈组提的一个概念:我们要走进最后一公里,必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做融合创新。

     所以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我们科技应用要冲着人才培养而设计。总书记提出来,我们要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中国核心素养”中专门讲过一句话,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孩子适应互联网+学会数字化生存。我印象中,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在乡下曾经非常认真的学过一个东西,叫“打算盘”,今天我们的学校小学还在教小朋友打算盘吗?除了少数的校本课程保留之外,绝大多数的已经不教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指望你的孩子在21世纪打算盘打得好找到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可能性,因为全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博物馆,这已经成为时代过时的知识了。

     第一个,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要适应互联网+,学会数字化生存。举个例子,我个人很早提出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次新冠疫情的停课不停学,在复学之后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最大差距变量是什么?是我们学生在数字化网络化学习中的自律性,数字化学习的素养。

     第二个,我们在学校、在课堂使用技术,要秉承的不是单纯的技术先进思维,而要秉承一种有效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三个,我们要场景倒逼应用技术。我们给了一辆很好的自行车,但是你场景不配,你发现不但没有给你增速,甚至会给你负累。如果长期常态每天都用,每天都增加负担,说一句实在话,我也不用,我们要结合应用场景,来倒推信息化使用技术。

     第四个,要关注系统的考虑。什么叫“系统考虑”?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地方教育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我们教育涉及到老师、学生、校长、家长,涉及到硬件、软件等等非常之多。按照我们经济学的原理,决定水桶容量的是哪一块板?是最短的那一块板。我们做过调查,决定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信息化赋能教育发展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是并列第一最重要:一个叫做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另外一个是学校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因为教师是教学一线的执行人,校长再厉害,也不能指望校长把全校的课都上了。一个学校出现名校长很重要,但是一个学校出现一批名教师可能更重要。

     还有一个观点,叫做“路径依赖现象”。祖国虽然已经开始强大起来、富强起来,但是祖国很不均衡,发展很不平衡充分,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的历史。历史可能是荣光,也可能是负担。就决定了我们在学校搞教育信息化的时候,不可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以前的先决条件一定影响你后面走的路,不是你想换道就换道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我家在华南师范大学边上的一个小区,我平时开车上班8分钟就到了学校。但是我特别怕的是哪一天上班呢?是星期一的早晨,因为同学们重新上课了,我家门口有一个小学,双行道。我比星期一还担心的是星期一的早晨下雨,这个很恐怖。在去年有一天,星期一的早晨下雨,我开车去学校,那8分钟的路,我走了1个小时40分钟,我的太太骑了一个小电驴送我女儿上学,一下就走了。过了一个小时,她问我,我说我在堵。过了一个半小时,她问我,我说我还在堵。学校的发展、地区的发展,一定是个性化的。

     所以我们强调路径依赖发展的多样性,因为中国很大,差距很大。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在各个地方都有缩影,广东也是不均衡,我相信我们的福建也是不均衡的。

     什么叫发展很不均衡?我们搞过一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西部的14个省份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信息的发展。模式一,就是DVD+光盘教学。模式二,DVD+光盘,还可以卫星网络下载及刻录光盘。模式三,乡镇以下选点,建网络机房。我在2008年有幸去做过一个调查,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去了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落后地区,去了落后地区云南省文山州的文山县考察,就考察了模式一教学点。当时的老山前线就是这个文山县,很穷。我们就去看了模式一,当地领导陪着我们搞了三辆车,驱车几十公里。在08年我们基建还没有搞起来,对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得很快,当年没有。

     我们看一下模式一,DVD+光盘教学的模式一。中国不都是福州,不都是广州,中国有很多非常穷的地区。我们去的那个学校有一个老师、八个孩子。这个老师既是学校的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跟在座的诸位是一样的,当校长和学校人数多少是没有关系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不但是校长,估计比你们还要牛一点,他还是他们农村夜校的校长。这个学校有8个孩子,一年级2个,三年级6个,因为大山里没有孩子。这个学校只有一间房,叫做复式教学,前20分钟搞定一年级的,后20分钟搞定三年级的。我们就听这个老师,用DVD+光盘上了一堂公开课。我个人听完这堂课非常感动,因为我们今天学术界有很多的说法: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有效整合,我们有很多的学术标准,8个特征,5个标准。

     我想请问,如果一堂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的课好不好?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形而上的学术标准,一堂课只有一个观测点,请问大家是什么?学生的成长。怎么看成长?我后来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在一首歌词中找到这样一句答案,叫做“确认过眼神”。一堂课讲得好不好,不要讲什么大道理,一堂课技术再先进,如果学生的眼神暗淡无光,我估计这堂课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所以当时我在现场听,我们就看到了8个孩子的眼睛有光,因为当地领导告诉我们,这里很穷,有一些孩子的父辈,一辈子没有爬出过那个外面的山。就通过DVD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资源。这种DVD+光盘,对他们来说,就是非常好的、非常可用的、非常实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人家领导这样讲,听说你们现在喜欢搞信息化教学,你看我们的DVD+光盘,是不是信息化教学?你回不回答一点都不重要,不需要你说“是”。因为我们教育部专门发了它是三种模式的一,你认不认同,它都是。人家领导接着说,听说你们发达地区好的学校,现在已经开始流行搞小班化教学。你看我们的班够不够小?我们听完以后肃然起敬。

     还有一个绝对超越你们的,听说你们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流行搞双语教学了。你知道吗?我们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之乡,你知道吗?我们这个地方是少数民族之乡,我们8个孩子来自4个民族,你看那个孩子家里穷,9岁才来读书,在家里只会说苗语,来到学校学会了普通话,我们可是多语教学。我就印象很深刻。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以为这辈子见不到他了,结果在2018年,我在广东省见到了他,刚好主办方找我讲了这个课,我就跟他讲了这个事,他说他早忘了。

     中国很大,不可能学校一蹴而就,完全一样。疫情下,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疫情之下,我们中小学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有一些新事物只是在非常时期、特定条件之下的昙花一现,疫情可防可控之后,马上就是刹那芳华,就不会有了。

     比如说广东省做“空中课堂”,在一周不到的时间就有200多万人的访问量,结果复学之后一个星期,200多万人在平台上只有几十个人。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些东西,将在这次疫情之后出现,我们认为它是代表时代的趋势,我们认为它是燎原的星火,将得到迅速地崛起,并且成为常态。

     我认为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自律性的培养,在中小学疫情可防可控之后,在线教育可能会长期存在,它是常态,绝对不是主态。我很早就有这么一个观点,在疫情之下真正崛起的不是在线教学,而是在线教研、混合教研。因为以前老师不愿意做,这次疫情倒逼,扫了所有教师的盲。所以我认为它将崛起,我马上发一篇文章《疫情之后,规模化的在线教研会成为教研形态的新趋势》。我们团队4月份着手在开始一件事情,我们编写了一本书,叫做《在线教研使用指南》,这本书不是一个理论读物,而是给一线老师拿来就可以用的操作手册。

     我们去提炼选择了25个在线教研的应用场景,比如说怎么在线摩课,怎么去活跃在线教研研讨的气氛,我们配了25个常见的、轻量级的技术工具来赋能。这本书本来是想在9月10号出版的,但是因为出版社拖了一下时间,应该是这两天就会正式出版了。出版社告诉我们说,网上预售都已经售完了。我们通过培养最优秀的老师,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第三个内容,超越技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这一次疫情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我们技术的认识会存在两面性,往往在短期因为技术的有效应用会产生技术的崇拜,会高估技术的影响,但是在长期又会低估技术的影响。这种认识应该要客观去看待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老师、校长,只是单纯追求技术的新颖和先进,这是一场夸父逐日的运动,因为技术发展实在太快了,我们永远不可能跟着技术同步走。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去关注在可及的技术环境下,配套教法、学法和学科规律的改变,关注学科规律,在相应的技术条件下去提升自己的教法、学法,才有可能使得技术真的变得有效,真的能够赋能我们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效果。最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使用这种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就会变得毫无用处。我们说的技术和教育的关系有两个,一个是赋能,一个是倒逼,包括我们的老师智慧也很重要。

     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建议,建议我们在学校,去搞好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我们的校长,校长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超越一些简单的很微观的颗粒度,要向上走,要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们提出了六维关注,比如说关注技术环境的可靠性,关注优质的课程资源的建设,关注老师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在新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关注我们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关注我们技术赋能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关注技术环境,我们要强调环境的有效性、可靠性,而不是单纯的先进性。见过大量的课堂,虽然是很先进,但是不实用。

     第二个,关注课程资源的优质性。这次新冠疫情,我们在中小学紧急调配了大量的优课资源,我认为这个做法首先还是可圈可点,反映了在非常时期,我们的一线老师、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在非常时期,我们挺身而出,有担当、有作为,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得客观的认识到,这一次新冠疫情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仍然存在着盲点和短板。

     我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希望不会得罪大家,但是我希望我讲的是真心话。我不知道我们福州市或者是福建省有没有搞空中课堂,搞学生老师录课?我看见一些地方的空中课堂都基本上是年轻老师在搞录课。我不知道我们的名师去哪里了,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名优教师要集训化发展,要扩展你的影响。名师不能只培养自己,要培养别人。你的课上那么好,只为了职能评比,关键时候不挺身而出,你去哪里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问题,我们用了很多的优课来做,发现还不够、还得录课,发现以前建的很多资源是适合做教研展示的评比资源,而不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上课资源。所以我认为这些都应该是改进和提升的。

     跟各位讲讲微课的事情,我有自己的微课讲座。国内应该做微课讲座的是胡铁生老师,我应该也是不错。国内做微课和翻转课堂最好的搭配应该就是我们两个了。我对微课的观点,如果一线老师,不是因为比赛做微课,我觉得我们一线老师做的微课,就没有必要做那么漂亮,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做那么漂亮。一线老师哪有时间天天搞那么多的东西。

     所以我对一线微课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好课才有好微课。一个老师的课上得好,稍微录的画质有一点瑕疵,这一个我们还可以接受。一堂是好课技术一般,一堂是好差的课技术好先进,我当然听好课。第二句话,当技术不是问题,教学设计让微课变得更优秀。我们老师们做微课要不要学技术?当然要。不会技术,录不了。但是我一直认为,在学会技术之后,真正让微课变得更优秀的,靠的不是技术,我们要超越技术,回归到教育教学。当技术不是问题,教学设计让微课变得更优秀,要符合教学特征,要通过老师设计的智慧。

     所以跟大家讲,在我们团队公众号的右下角有一个栏目,叫“设计微课”,我们提供了20个左右的教你录微课的微课,你想学做微课的技术,对着练就可以了,没问题。但是我们更加鼓励的是,老师在学会之后,超越技术的局限性,做高效有效的微课设计。

     我想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来传递我的观点:我在2013年到2014年期间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去访学,就把我女儿带到美国读了当时的小学一年级。我听了美国的课就发现了一个现象,美国的小朋友数学运算技能比较糟糕,他们算不清、算得慢,而且算的出错率很高。我们进一步发现,美国人的数学运算技能也非常糟糕。我就做了非正式的调查,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美国人缺乏一个特别牛的东西,叫做“乘法九九口诀表”,所以他们数学运算技能练不好。我回国以后和我很多的朋友在茶余饭后聊了这个事情。他们听完以后,说胡教授开玩笑吧?我说真的,不开玩笑。那为什么不教他们呢?我说教了也白教。我发现这个秘密以后,我女儿是5岁跟我出国的,我就决定让我女儿为国争光,我就让她去背九九乘法表。我想在网上找了一堂微课,让她慢慢了解九九乘法表,记九九乘法表。我觉得我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我去网上找了微课,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网上有很九九乘法表的微课,但是找到今天,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满意的微课,因为这些微课都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教学设计,不是出在技术。

     我给大家播放两个案例,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我们先看第一个。

     (播放视频)

     大家满意吗?我也不满意,当然不满意了。但是诸位,大家可曾听过一句话,“评道容易行道难”,你说别人做得不好很容易说,但反过来,我水平差,你不是名师吗?请问,你觉得我做得不好,你告诉我,怎么改好它呢?

     开一个玩笑,我发现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做翻转课堂真不一样,美国老师做翻转课堂,包括做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时候,有一个中国老师所不具备的先天的独到优势,是美国老师在做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时候,他们不用担心上课没有人讨论,不用担心上课没有人发言。美国学生说起来是滔滔不绝的,这个同学坐下来以后,不需要老师评价,会自我评价。怎么自我评价?“哎呀,我讲的真的太好了!”这就是美国的孩子自信心爆棚。中国的孩子,小学好一点,中学、高中,越向上读越不爱发言。我们有一个秘密没有告诉我们的学生,是什么?比学生还不爱讨论发言的是老师,比老师还不爱讨论发言的是校长。

     我想说的是,比如很多的大学教授。当我们在听别人提问的时候,我们心中都有观点,但是中国人的习惯是好面子,怕自己讲错就丢面子,我们一般采取的最稳妥的策略是什么?你们都这样了,是吧?我们叫“端庄”,打死不开口,反正最保险。我想说,课堂回答问题,就是好同志。

     我告诉大家怎么改?首先你要发现他朗读的方式不对。诸位校长、名校长培养人一定听过“教学设计理论”,请问大家,有两种教学设计理论,一种是基于行为主义的,一种是基于建构的,请问大家哪一种比较好?不一定。我们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建构主义,主流不代表唯一,你要相信既然有这种教学设计理论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适用的场景。矫枉不要过正,行为主义一样很棒。我们背九九乘法口诀表、部队搞军事训练最典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典型的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法。特点是,分解,少步骤,反复巩固强化。熟读《唐诗三百首》你会记得很牢很牢的,长大再建构吧。一样好,各有各的好。

     问题来了,请问大家,刚才这个微课,有没有给学生提供小步骤分解反复巩固强化的机会?人家小朋友刚刚想跟你读1×1=1,你就念了1×2=2,就没法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给小朋友复读跟读的机会?停顿。

     我们很简单,叫做“微课留白”,停顿也是为了留白。他们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给学生复读留白的空间,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第一遍,我们找谁读?我们找一个声音甜美的女老师、有磁性的男老师,找一个大一点的学生,叫示范读,领读。第二遍,第三遍找谁读?找学生,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找谁?小学生,对吧?我告诉你,你不能说你说错了,你半对。我给你描述一个场景,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如果待会我们下课以后,大家走到我们钱塘小学的学校大门口,看见一个人站在那里大声歌唱,他唱的歌你还很喜欢,请问你会不会停下来跟着那个人一起大声歌唱?一般不会,因为你要是这样干的话就很傻,来往的同学、老师,就会奇怪地看着你说,这个家伙一定是刚才听了胡教授的讲座受了很大的刺激,要不然不会这样干的。要是待会大家离场,看见钱塘小学大门口有一群人站在那大声歌唱,哪怕是唱的鬼哭狼嚎,你是不是会跟着大家一起唱?从众。因为大家都受过刺激了,谁怕谁。

     再问一次,第二遍、第三遍找谁读?找一群小朋友一起来读。还没有改完,继续改。请问大家,为什么美国人没有用九九表,中国人用?因为中国人的单音节发音在背九九表的时候是非常好听的,而美国人的话是完全节奏错乱,找不到感觉的。不信大家用英文背背看,有没有小学的英语校长?怎么背?校长们就是含蓄,就是不愿意公开站起来发表观点。

     讲回来,有一次我讲这个例子,现场有一个老师很激动很积极,说胡老师,我来读。这个老师就站起来,充满自信地、大声地用浓重的湖南腔朗读到,One One 得 ONE,人家有胆子站出来讲就是好同志。第二个,人家既然没有把那个得丢掉,还是好同志。但是你是中国的好同志,你搞中国英语,中英夹杂不太好。你要改变一下,得要用英文读出来。怎么读呢?你可以这样读,ONE ONE ECO ONE,你会发现越读越错乱,越找不到节奏,你要让美国人背九九乘法表,背完之后从此就再也不读数学了,没法念。

     那提醒我们在微课中应该用什么来体现微课的节奏感?应该用什么?我们应该用好音乐渲染气氛、增强节奏,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用音乐智能来增强数理智能。我们为什么要录一个微课,而不是录一个微录音来教九九乘法表?因为微课有可视化的画面,是这样子的吗?请问大家,生动活泼的画面对提高微课的学习效果有帮助吗?人世间最好的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比较容易接受一点。

     看回来,后来我就找了一个微课,九九表微课给我女儿看,我女儿很喜欢看,我觉得很不错,就让她看,看了眼睛都不转。一个星期之后我问她两个问题,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我也给大家看一下。

     (播放视频)

     在你们看微课的时候,我偷偷用手机拍了一下你们看微课的照片,这叫“取证”,怕你们待会抵赖。你们看这个,跟我女儿一样,我女儿看了眼睛都不转。一个星期以后我问我女儿,我说你听到了什么?她说什么都没有听到,我说你看到了什么?她说喜羊羊,可好看了。再来问一次,刚才这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对学习效果有帮助吗?做得不好,不但没有效,可能是学习的认知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和教学的需要做正相关的设计,才能保证有效性。所以我们再巩固一下我们的学习效果,请问大家,人世间最好的答案是什么?最好的答案是不一定。

     所以我们团队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出了一本书,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做《设计好微课》,全书没有讲过任何的技术操作,市面上很多的微课书都很好,但是都讲的技术操作。我们关于微课的技术操作,这本书的配套资源,是在我们的公众号,免费公开的。这本书全书讲的都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大家讲的微课,手机微课、动画微课、PPT微课,我们不讲这些,我们讲导论型的微课怎么设计?故事型的微课怎么设计?习题型的微课怎么设计?我们讲教学设计的微课。

     给大家看一个短片,也是我们做的。

     (播放视频)

     大家知道,刚才这个微视频也是微课,用PPT做的。我经常讲,老师做微课不是冲比赛做微课的,一个技术用好,足够你们用了。我认为老师还真的得回到教学设计,才能适应教学需要,提高效果。第三个,我们叫做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有一个历史寓言,大概平均每15-20年会在江湖上重新出现一次,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明天、后天,我们的学校或老师终究不再存在。有人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将会取代教师。大家同意吗?为什么不同意。我告诉大家,有一种相信不需要理由,那叫信念。当然,我们除了信念之外,还得讲原因,这也提出了一个命题,在技术赋能的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教师凭什么不会被取代,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所以我说,人工智能预测在20年之后有很多的职业,说百分之几十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但是英国的BBC公司做过一个调查和预测,说有一些职业也不太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有六个职业,首先排行第一的是我们教师职业,这样一些职业,被认为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可能性预估是0.4%。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一个好消息,在今天这个时代,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有更深的意义。很多人不是不努力,但是进错了行业,努力也会被时代淘汰。这意味着,我们在座的所有老师,只要你不嫌弃我,只要我不抛弃你,我们所有人,可以白头偕老,我们可以把教师的职业看一辈子,这不是好消息吗?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在一个时代,你可以干一辈子的职业,不是很多的。

     但是我们又倒过来认为,我们认为职业不会被取代,但是并不认为教师的个体不会被淘汰。职业是职业,你是你,这个不要划等号。还有0.4%,意味着我们也会有人淘汰。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我们一定要适合新的时代,自我专业发展。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赋能变革,都会推动整个社会产业形态发生变革,这就倒推了我们教师的素养发生变革。我的观点是,我们的教师永远不会被取代,但是条件是,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时刻重置,才能使得你在新的时代不落伍,不被淘汰。个体是个体,职业是职业,千万不要同等于。我们自己团队做信息化教研做得很好,做远程培训等等都做得很成功。但是我也坦诚告诉大家,在18年想大规模开展的时候,遇到很现实的困难,就是老师们表示没空,很忙。

     今年的疫情,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契机,养成了千金难求的用户习惯,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疫情之后,伴随着疫情的可防可控之后,规模化的在线教研成为了时代的新趋势。所以我们团队就要做这个事。我今年6月份以来开了好多的会,都是线上线下混合,我们今天也是,都可以接受。还有倒逼了机制体制的改革。

     举个例子,以前全国很多地方找我,我一般都不好答应,因为有一些行政职务,怕冲突。人家很盛情邀请我,说不去了,就搞一个网络教学。今年疫情我们现在搞远程讲座,每个学校都可以接受,都可以发劳务费,这叫倒逼机制体制改革,这是不可逆转的。

     第四个,关注学生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和当年不太一样,2001年有一个教授提了一个概念,叫做“数字土著”,这个概念是2001年提的,当年觉得很新,到了今年过了19年,意味着我们当年到今天,已经成长为大学生,甚至到研究生了。我们的学生特点不一样,怎么改变?这次疫情暴露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数字化教学素养的缺失。怎么去培养学生新的数字学习和自律素养很重要。

     第五个,关注学科实践。我认为,技术赋能的课堂,首先不管你什么模式、什么特点、什么方法,首先要完成学习目标,没有完成教育目标,再好也是白搭,教育教学当然是有目标的。另外就是通过技术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提供交互的机会。

     看我们怎么干,这么干,我们就在课堂上把我们的问题做成二维码,让同学扫码回答问题。回答之后,还投影出来,可以相互点评一下,你喜欢点一个赞。我们还有投票,还有扫码抽奖。同学们一听,抽奖,就赶快扫码,扫完之后,就恭喜你,得奖了,奖品就是回答一个问题。还可以通过课堂使用技术,增强我们学生课堂情感的投入。我个人认为,不要强求所有。在某个环节,用好它,在某一个维度用好它就不错了。

     第六个,关注教学效益。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或者是破除以前把信息化的经费全部投在基础设施这种弊端。基础设施需要投,但绝对不是所有,我们要做好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强大的培训应用。

     第七个,我们要超越定势,智能时代的教学一定是多样化的,不能一刀切。疫情期间我写了很多随笔、专栏。我写东西还蛮厉害的,我在《今日教育》发了两篇文章,两篇卷首语。第一篇卷首语,叫《未来以来,做智能时代的好老师》,我提了几个观点。第一个,我们老师要春江水暖,做智能教育风向的观察者。第二个,要疑则有进,做智能教育问题的深思者。第三个,我们要充电蓄能,要做智能教育知识的学习者。第四个,我们要知行合一,做智能教育行动的践行者。我写的第一篇,据说反响很好,转载率很高,所以请我写了第二篇,名字叫做《智能时代,教师为未知而教》。

     所以说,确实目前做过调查,99%的中小学老师都没有学过AI。我们团队做的工作,我们教老师们掌握人工智能的理念、方法,特别是掌握工具,我们提供了智能教研、智能教学的工具。以教研为例,我们以前的教研,主要基于经验主义,教研员,专家们听课,听完课就评课,中国是人情社会,有一些课上的也就那样,但是大家因为面子上,说得不痛不痒,就说的那样。我们现在通过智能工具,在老师上课的同时,我们就智能工具录播,来自动分析检测,同步录制,马上分享出去。

   (播放视频)

     8月10号,科达讯飞公司在广州市南沙搞了一个全国座谈会,说科达现在搞实验,搞了三年的实验,就是改卷,达到了97%。我说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说是主观题,作文没有这么改。大家看一下,是这样的。

   (播放视频)

       最后向大家预告一下我们团队做什么?我们团队一直在做信息化教研教育的研究,我们就认为这次疫情之下在线教育的崛起是非常好的契机,在线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还是要回到本源,就是学生的思维层面。我们认为学生的思维,是超越技术、超越场景、超越学科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问题,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起动机。我们要做什么事情?我的博士论文,我倒回来做,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团队今年将展开大规模的技术赋能化的教学研究,我们认为问题设计、解决、需求、评价,是所有学科超越模式的特征不变量,我们将围绕技术赋能教学,提供课题研究来做引领服务,有机会,可以和我们福建省的学校和区域做一些合作。

     最后还是回到主题,今天的主题是初心,回归超越。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为学生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教学。

     在智能时代的智者生存,有双重含义,第一个,掌握智能技术,拥有智慧思想。第二个,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我们可以搞精准教学,但是我们不提倡搞精准教育。如果把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固定了一辈子的发展,就完蛋了。如果培养我们的孩子机械刷题刷成功,我觉得不是教得成功,是教得失败。第三个,教育,为什么不是技术简单取代了呢?因为教育这个东西,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到初心和使命,涉及到情怀。所以在疫情期间,我对全中国的在线教育做了总结,最让我感动的,是广播翻转版在线教学,这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非常伟大。

   (播放视频)

     怎么样?大家觉得?我觉得虽然这个山村的停课不停学技术手段有一点土,但是体现的情怀价值和初心,一点都不土。所以我觉得应该有掌声,应该送给他们,这就叫初心和情怀。

   今天非常荣幸和高兴,大家邀请我来这里做一个分享。今天讲了很多的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全对,只供大家参考。

     最后我想说的是,未来已来,唯有学习才是这个时代最值得稀缺和尊重的能力。未来已来,祝所有的老师、校长,好好学习,工作顺利,生活幸福,提前祝大家双节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