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PLC被发明之后,人类就叩开了自动化的大门,作为现代工业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技术赋能产业新发展、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升温,工业自动化趋势亦愈演愈烈,制造业企业持续提升自动化程度,朝着集约化、智能化方向进行产业升级。而今,制造业面临着产业迭代、挑战频发、需求多样、竞争重塑,在这转型的关键时刻,本期创融汇“工业智能化的未来之路”主题沙龙将与您一起探讨: 自动化技术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现如今工业智能化行业国内发展现况如何?工业智能化核心驱动力以及工业智能化行业未来畅想。

以下为创融汇“工业智能化的未来之路”主题沙龙上七匹狼创投投资总监曹海啸的精彩演讲实录,由云现场整理。

 

   曹海啸:先说一下我们为什么投翼菲吧,有几个大逻辑,还是看好机器代替人工这个事情。在接替人这个事上,整个工业机器人下游最大的一块是汽车,然后是3C,再往下是五金、日化、食品、医药、物流,除了汽车和3C以外,其他的场景都是场景制。在汽车和3C里,主要是汽车这个领域,机器接替人这个事情已经发生得差不多了,作为这两个行业,客户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会比较高一点,买的意愿强一点,周期考虑没那么敏感。但是针对一些长尾的市场,包括刚刚讲的食品、物流、医药这块,新兴的轻工业机器人出来以后,解决了很多以前没解决的问题,客户对这种新的轻工业机器人的感觉,本身它就很便宜,小几万块钱,所以客户的买卖意愿也会慢慢起来,客户的接受度也起来了。

    在长尾市场里,并联(机器人)比较适合轻工业,因为它的一些产品本身的特点,并联一个是轻负载,第二个是高速,适合轻工业的作业路线,本身的作业路线空间不大。再看翼菲公司,有两个优点,从并联机器人去切,把整个轻工业里所能用到的轻型工业机器人全部给做完了,做的最擅长的就是并联机器人,他们已经做到了全国老大,产品线也做齐了,因为每种机器人特点不一样,适合的场景也不太一样,他们非常适合做一些客制化的解决能力。另外,翼菲本身的系统集成能力很强,只做本体是没有希望的,等会儿我会讲这方面。第三,翼菲公司有打不死的精神,翼菲从创业到现在,还是有两次比较危险的时候,非常顽强地走过来了,这两年他们一直是并联机器人这个行业里的老大,现在也走到了Pre IPO的阶段,这是我们非常看好翼菲的几个点。

    我讲的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情况。其实我给工业机器人的定位是弱周期、高成长,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上游主要是核心零部件、减速器、电控电驱、风控系统、传感器,再到更多的本体,70%都是串联机器人,再往下是集成商,底下还有一些标志性的公司。上游基本以国外公司为主,越往上游占比越高,越往下游国产化替代程度越高。

    这张图可以看一下为什么只做本体活不了(的原因)。成本占比还行,但毛利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几,公司基本只是微赚或者微亏,只做本体很难,利润率很低,成本不到30%。看一下价值链,从成本占比和利润率来看,越往上游走,利润会高一点。

    (PPT图示)这是工业机器人的几个分类,每种机器人有自己的特点,工业机器人作业半径比较大,运动轨迹比较灵活,缺点是速度很慢,精度也很差。第二种机器人是典型的轻负载,是精度最高的,缺点是运动范围比较小,比较适合工作半径和高度不是很高的场景,非常适合轻工业路线上应用。第三种,精度比较高,动作比较灵活。

    还有服务机器人,但我们公司基本不太看,首先它不是刚需行业。其次,使用的频次也不是很高,解决的不是一些痛点问题。

    这是机器人的产业链,刚才大概也介绍过了。

    这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一个是减速器,一个是伺服电机,还有一个是控制器,成本占比来看最大的一块就是减速器,RV占比高一点,大概在4%,斜坡占12%,伺服系统占24%,后面会有控制器,本体占22%。减速器的国产化率低于10%,伺服系统在10%-20%之间,控制器会高一点,本体的比例会高很多。

    RV适合装在大的串联机器人的一些关键和大臂上,负载大概在20公斤以上,斜坡的负载比较轻,主要适合装腕关节。RV属于两个硬件构成的精密机器结构件,斜坡大概是三个,体积比较小,价格也便宜很多。

    这是减速器的情况,其实就两家公司,做RV的是日本的一家,在这个领域占80%的市场,做斜坡的,虽然目前国内罗列了一些公司,但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公司就是绿地。目前除了绿地以外,还有一家公司也做斜坡加速器,相对没有RV那么难。

    这是我们做的减速器的差距,和国外来讲还是有一些差距。RV有一个难点是齿面的处理工艺,这是我们做的不太好的地方,另外是加工精度、零部件工艺性及成品组装,很多买回来装不进去,还涉及到装配精度,总体上就是这么几个难点,一个是产品磨损,空间间隙不是很一致,间隙不一致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噪声,另一个是磨损,最后直接会导致数据达不到。斜坡主要是轴轮寿命和精度上会有差距。伺服系统,主要是电机、电驱,还有一些解编码器,这块日系占45%,欧美系占22%,台资占11%,大陆本土占23%,这块还是比较不错的行业,我们现在缺的主要是高工艺度的产品,产品尺寸做的不是很好,比较小。另外,缺少一个核心的解编码器的能力。伺服系统的响应能力、响应速度、工艺密度、工艺精度以及长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是问题。有一个比较小的东西,就是电机里的编码芯片,这个是完全依赖进口的,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效果会打一些折扣。伺服电机里,目前国内有20多个厂商,主要是给一些中小型精密型用户做这个东西。在控制器这块,国内公司现在做的都不错,像汇川,控制器本身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我们做出来没什么问题,软件做出来会稍微有一些问题,本身这个市场不是很大,但控制器不是一个好的赛道。(PPT图示)这是目前国内专业做控制器,做的好的公司。还有一个问题,国内很多本体公司也会做控制器。本体的本质上,刚刚讲了,一个是毛利比较低,我们国内做起来基本也没什么核心的技术,我们很看好这个行业。另外,在做这种串联机器人里面,基本上本体公司基本成型,这个行业格局很稳定,没什么创新的机会。

    系统集成的技术门槛看着比较低,实际上系统集成的利润率还可以,但一是对资源要求比较高,二是对解决客户电话能力要求比较强,另外是对资金的实力要求也比较大,所以系统集成相对还是可以做的一个赛道。

    从现在来看,国内厂商基本是全产业链覆盖的格局,学习四大家族的经验,目前国产本土公司基本也开始做一些向产业链上游的延伸,除了做不了减速器以外,有一些公司还是会做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的,但每家公司的情况不太一样,控制器做的比较多,伺服系统有的能做、有的不能做,减速器基本都是外包。

    这是下游的应用情况,最大的是汽车,占35%,3C占30%,这两个加起来就是60%了。去年行业出货量在14万台,10万台是四大家族的,国产的占3万台,还有一些小的公司。去年增长5%,扭转了2018年的下滑趋势。为什么去年会增长?有一个解释,本身它是重心下移的行业。从产品结构来讲,最大的是串联机器人,2019年可能会增长到五六千。

    从去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实现了拐点增长,2018年有下滑。从左边这个图看一下,2019年1月出货量实现正增长,这几个月基本上一直在增长,8月份同比增长是51%,是这三四年里增速最高的一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右边的图是日本工业机器人的订单情况,全球来讲,整个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大的还是日本,日本的订单增速在去年下半年也实现了底部反转。

    这几个月实现了正向增长,从财务上来讲,看起来是在复苏,但不知道是真复苏还是假复苏,但是从下游的主机厂及核心的零部件厂商情况来讲,这半年内的股价走得还是比较强的。比如比亚迪,一部分取决于车,但他们的股价更大一部分取决于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不看比亚迪,我们看一下长城,我记得三个月股价就翻了三倍。东风也是有增长的。再看一下核心零部件的汇川,这几个月也实现了翻倍增长,以及做工业机器人的埃斯顿,这家公司这几个月股价也涨了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是因为疫情,整个工业产品的库存呈现典型的小周期波动,从2006年到现在,大概三年一个周期,2019年8月份到今年疫情的10月份,达到了这一轮周期的底部,10月份之后制造企业的库存是往上提升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被动情况,疫情来了以后需求突然砍掉,产生了很多被动库存。从左边的图可以看到,一方面是1月份、2月份、3月份的被动影响,但疫情控制了以后,还是有希望从去库存周期的底部走出来,有望走到下一个周期,实现主动补库存的周期。这是主要的逻辑。

    从长远逻辑来讲,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一个是人口老龄化,这两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在14%,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另外,从劳动力成本来讲,工资的增长现在基本已经非常缓慢了,人口的红利现在比较稀缺,低价的劳动力现在很少,我们现在已经从非常廉价的劳动力转成了廉价的工程制造能力,但这个对于智能制造及整个工业化来讲,其实要推动科技含量更高企业的产业升级,包括一些新兴产业,会慢慢受制于一些工程上的红利,但非常廉价的劳动力红利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第三个,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密度比较低,美国现在应该是200台,我们是64台,差距比较明显。主要是这三方面的原因。

    突出增长最大的机会,还是国产替代。即便看本体来讲,目前出货量最大的,大概占半成。国产机器人在汽车、3C这几个竞争门槛壁垒高的行业里,只有30%的国产化程度。从品牌来讲,自主品牌这几年还是在不断增长的。再往后看,还有一些别的机会,比如机器人和5G、AI结合的机会,包括一些云化的机器人,包括远程设备控制,因为疫情的无人化办公、无人化工厂催生了一些机会,还有一些并联运作的机会,包括5G和AI结合产生的,比如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还有一个机会是劳动力增强,在员工的技能培训这几个领域有一些机会。

    最后回顾一下整个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一个是现状,劳动力人口劳动化,劳动力和人口基本持平,现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没有人愿意进工厂做低含量的操作,但我们是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在中国缺的还是这么多,工业替代人还是一个刚需的机会。另外一个,我们现在的密度比较低,这个行业下游应用的需求不断扩大,除了汽车和3C以外,其他一些长尾市场的机器替代人的临界点也在不断靠近,所以也在不断爆发。我们核心关注下游集成商,可能还会关注5G和AI的结合,以及具体场景的应用。

    这是大概介绍的情况,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主持人:我们今天这次活动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希望以后与各位在投资方面多多交流,业务上多多合作。

    

    林总:这次活动主要是七匹狼创投作为创融汇的联合成员之一,很辛苦举办了这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智能制造这方面很好的分享,希望未来能得到七匹狼创投更多的支持,能够持续地把创融汇的活动推进下去。

    

    主持人:感谢三位嘉宾,感谢创融汇,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伙伴们,我们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有需要交流的大家可以线下多多沟通,谢谢各位的莅临。